昆山市水路相伴城市绿网系统效应评价开题报告

 2021-08-08 23:48:0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不同河岸缓冲带结构、宽度和种类对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动态变化,为优化缓冲带结构配置以及最适宽度提供理论依据,了解分析不同类型生态防护林带截留、吸附不同形态磷的差异,确定适宜生态防护林带类型及配置模式,对于缓解富营养化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河岸缓冲带的宽度效应以及应用于规划管理的案例已有大量的研究。

国内对河岸缓冲带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对其概念、宽度、功能和管理等方面的定性描述和综述上,针对不同河岸带进行河岸缓冲带规划和重建的实际应用宽度主要采用的是经验值,定量研究甚少,如罗坤应用Phillips 的水文模型与时间模型对崇明岛南、北横引河缓冲带进行了定量规划。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⑴设计不同植物种类对磷素含量去除能力的差异;⑵不同乔木株行距对磷素含量去除能力的差异;⑶寻求不同河岸缓冲带宽度对磷素含量去除能力的差异;⑷归纳不同植物种类对磷素含量去除能力有何不同;⑸研究不同植物密度对磷素含量去除能力的差异。从而得出一个在太湖流域较为理想的河岸缓冲带配置模式,为模型化定量研究缓冲带截留污染物奠定基础。

研究计划:

⑴2014年3月底前完成野外实地调查,完成土壤、植物和水样品的采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定量研究河岸缓冲带不同配置模式对上游含磷素污染物截留、吸收能力研究,,样品处理流程严格按照要求,数据处理实事求是,分析得当,结论可靠,图表规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