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人工林缓冲带截留与吸收氮作用分析开题报告

 2021-08-08 21:53: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设计人工林缓冲带对氮素的截留转化机理及不同宽度、不同植物种类、不同植物密度缓冲带对但素截留转化的程度不同,寻找不同情况下最适缓冲带。并应用在太湖流域,进行对氮素的吸收、截留和转化。

研究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河岸缓冲带的定义首次被Meeban(1977)提出,他称河岸缓冲带为一种能与水环境相互作用有植被覆盖的陆地区域。20世纪80年代初起,国外学者开始了河岸带对河溪养分输入控制方面的研究。我国对河岸缓冲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河岸缓冲带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其概念、宽度、功能、管理等方面定性描述上;理论性研究较多,应用性研究较少。基础研究工作的缺乏,严重限制了我国河岸待恢复重建和健康维护等工作的进行,致使水体非点源污染严重[6-7]。已有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河岸缓冲带都能显著降低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的污染物进入水生生态系统[8]

我国对河岸缓冲带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河岸缓冲带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其概念、宽度、功能、管理等方面定性描述上;理论性研究较多,应用性研究较少。对河岸缓冲带的功能,特别是不同结构河岸缓冲带对径流水质净化方面少有研究, 因此,在国内开展不同结构河岸缓冲带(河岸带植被类型、河岸带各类型植被的宽度和分布)对面源污染物的截留转化效率及机理的研究,为河岸缓冲带的结构优化、科学管理和植被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尤为重要。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不同植物种类的河岸植被缓冲带截留转化氮素效率

通过设置不同植物种类的河岸植被缓冲带,比较不同植物种类缓冲带截留转化氮素的效率,找到最适合太湖地区的河岸植被缓冲带的植物种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和创新在于研究不同配置模式(植被种类、植被密度、宽度)河岸植被缓冲带截留转化氮素能力的差异及其机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