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气候变暖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和国际环境谈判的焦点。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 2007),1906--2005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74c;而近50年来每十年的升温幅度就高达0.13 c,该数值是过去100年每十年平均增温幅度的将近两倍。研究表明,未来100年全球变暖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而且会对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更为显著的负面影响。国际科学界认为目前所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现象,90%以上可能是来自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其中co2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约占全部温室气体的50%。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上升,这对各个领域和地区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以不利影响为主,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会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农业以及水资源等部门和沿海地区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根据2011年的《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连续观测到17个暖冬,季节性变暖特征日益明显。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发生着变化。长江中下游、东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自1951年来呈增多、增强的趋势。全国气象干旱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较为显著。
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所以应将温室气体减排增汇研究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以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为特征的低碳农业。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标:
农业固碳减排潜力是国家农业气候变化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的研究多关注于固碳或减排潜力的估计,将固碳与减排综合考虑的研究较少,而且,对全国农田固碳与减排总潜力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同时,农田固碳减排的技术可达潜力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期望采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和模型模拟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运用碳足迹计量公式,计算农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分析评价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并分析农作物减排潜力,以量化中国农田对全国和全球气候变化减缓活动的贡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和模型模拟方法,在原有碳足迹计量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收集农作物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构建碳足迹模型,计算农作物生产的碳足迹。
技术路线:详见附件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在对中国农业生产的碳足迹认识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以各种农业投入的碳排放和碳足迹分析方法为基础计算分析农作物生产碳足迹,以寻找有效的减排途径,提出减排建议和方法。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2014.3 相关文献查阅,数据收集,研究碳足迹分析计量公式
2014.4 查阅相关统计年鉴,计算和整理数据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