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结构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在我国总体人口老年化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较城市人口更为严重,同时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石宏伟,2008)。早在1992年即有类似以地养老模式产生,如江苏省苏州地区吴江市七都镇推行的土地换养老,即农民自愿将土地交给集体所承认的经营公司,此后由该公司经营土地并给老人提供适当养老费用。此后,曾有部分省市提出并试行农村以地养老模式(如:重庆,辽宁,浙江等),但因该模式实施过程中问题诸多,如:法律体系不健全(许小莺,2013)、流程不规范(吴家真,2007),导致多地试行失败。
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长期偏低,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支撑农民养老成本(耿永志,2009);当前农村土地收入对养老的支持程度下降(韩芳等,2008)。我认为,要达到缓解养老保障压力,土地收入对养老的支持程度可能起重要作用。2011年,辽宁省针对农村问题提出,土地规模化经营以达到养老目的。据此,我认为发展实施以地养老模式有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以达到提高养老保障的目的。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
项目研究以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及统计分析,探讨基于提升土地流转程度的以地养老模式发展的可行性,对比现行的养老制度和此前试行的以地养老模式,探究加强土地流转程度是否有助于以地养老模式的施行,继而更好实现以地养老(地指土地使用权),使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养老得到保障。
2.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3.1.1文献资料法
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著作类,二是期刊类,三是网络网页文献类。内容围绕土地流转承包、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土地抵押经营等。期刊类和网页类资料来自于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
4. 研究创新点
本题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及推断统计法,全方位研究基于提升土地流转程度的以地养老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对该模式失败因素再分析,总结导致该模式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研究以土地流转为基础,土地价值为支撑的以地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及预测该模式未来发展路线,为以地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针对性意见,给农村人民养老保障提供新途径。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阶段 | 工作内容 |
2015年12月-2016年2月 | 查阅文献书籍,掌握必要理论知识。设计调查重点、访谈提纲等调查问卷设计及检测并完成调研工作。 |
2016年3月 | 问卷数据录入,利用SPSS等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完成论文草稿。 |
2016年4月 | 毕业论文定稿完成。 |
2015年5月 |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