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受植物、微生物影响强烈、具有一定溶解性,且在土壤中移动较快、不稳定、易氧化、易分解、易矿化,其形态对植物和微生物有较高活性的那部分土壤碳素。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机碳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重大影响,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描述这一部分碳素的术语很多,如可矿化碳、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等[1]。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比例很小,但它能够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因管理措施等人为活动所引起的土壤的微小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生物化学转化过程[2],同时,也是土壤微生物活动能源和土壤养分的驱动力.土壤活性有机碳能显著影响土壤化学物质的溶解、吸附、解吸、吸收、迁移乃至生物毒性等行为,对营养元素的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过程等有着重要的作用[3]。因此,它对土壤肥力保持、养分供应、土壤碳收支以及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测定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为探讨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对滨海区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阐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系统介绍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各种测定方法,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土壤有机碳分组
土壤有机碳含量取决于土壤有机物料的输入和损失相对变化速率,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特征和动态变化,有机碳的研究与其分组研究一直紧密相连,但却很难定义有机质不同组分及功能.目前,尚未统一规范的定论.parton等((2000)依据周转速率的快慢把土坡有机碳分成活跃tactive pool,周转期为。.14.5a),慢变库(slow pool,周转期为5-50a)和惰性库(passive pool,周转期为50-3000a). six等((2000)根据土坡有机碳在土壤结构中分布和功能,将其分为游离态顺拉有机碳,闭蓄态顺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徐明岗等((2000)根据测定方法和所指有机碳组分的不同,将土壤活性有机碳分为水溶性有机碳,徽生物量碳,易氧化活性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吴建国等(2002)。根据物理密度分组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和颖粒有机碳.
2.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实验以盐城东台市黄海国家公园为实验基地,选择2007年造杨树幼龄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为探讨人工林经营管理措施对滨海区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选择选择2007年造杨树幼龄林为研究对象,每种施肥处理方式设置3个240平方米的重复样地,每个样地按0-10cm、10-25cm土层采集新鲜土样各300g,及时带回实验室处理,测定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及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实验初步设计2012年12月和2013年3月采集两次土壤样品。数据处理用excell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
4. 研究创新点
国内外对土壤保护性耕作和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土壤活性有机碳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内外文献中描述这一部分碳素常用有:易氧化碳、可溶性有机碳、轻组(低密度)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潜在可矿化碳等来进行表征。且国内外对免耕下施基肥的研究尚还不多,这一领域还需要大量的深入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