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它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反映了季节更替,表明了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是传统中国农历的一种重要补充。可是,中国的平均气温升幅明显,致使进入春夏的时间提早,秋冬两季的时间推迟。本课题的目的在于分析全球变暖对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意义: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物候变化,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物候期的提前导致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气象意义发生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本课题以此为契机,分析气候变化对于气节的影响,为气候变暖带来的效应提出节气变化研究支持。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全球变暖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是目前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明显的3种主要温室气体,它们浓度的改变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1]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水文水资源效应、农业适应行为、人口迁移、中国文化等等有着极大的影响[2-5]。随着气候变化、物候期的提前,传统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的发生时间与实际现状也开始略有出入,需要调整与节气对应的农耕习惯。
同时,全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响应过去的气候变化也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国际气候变化的生物学证据研究的大背景下,总结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响应过去气候变化的植物学信号和生态学证据:(1)物种水平:气候变暖导致我国33n以北大部分地区植物春季物候期包括萌芽、展叶、开花期等显著提前,植被生长季延长;(2)群落水平: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长白山等高山群落交错带物种组成和林线位置的变化以及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退化;(3)生态系统水平:全国总体植被盖度增加,植被活动加强,生产力增加;北方和西部地区农业植被的耕作制度、种植结构、耕种面积和产量发生变化,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产量和温度呈负相关,这将威胁到未来的粮食安全。[6]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分析全球变暖对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计划:
2013年3月,参看指定文献,并涉猎其他有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
4. 研究创新点
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明显,致使中国进入春夏的时间提早,秋冬两季的时间推迟。这些传统的节气已经难以适应现状,因为它们未能将气候变化的因素考虑在内。需要调整与节气有关的农耕习惯,这对中国的农业生产规划具有指导价值。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