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生态因子的差异性较为显著,生态环境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这些特质在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平台的同时也制造了困难,薄弱的土层,贫瘠的土壤都极易造成水土流失,规划稍有不慎便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其出现逆向演替。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是对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地及周边地区开展的一系列包括生态系统,自然、社会坏境在内的综合性测评,是水体保持措施在实际环境中的作用评估。合理的进行评估与研究既能及时的发现水土保持措施与环境相适应的偏差,为今后当地或地理特征相似地区的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经验;也能作为检测项目实施进度的重要手段,促进水土保持措施在实际操作中达到帕累托最优。
盱眙县地处淮河中游、邻近洪泽湖南岸,土地资源丰富,其中低山丘陵区面积达到1751km;黄棕壤面积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6.2%,土壤总体肥力较差, 粘性重,空隙度偏小,保水保肥能力不强,每遇强降水,表层土壤及基岩上的浅薄土层便大量流失,据统计在Ⅱ级以上流失面积高达1182km,年总水土流失量260万t。本次研究将参照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等级分布, 研究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及造成的重大危害,并给出建议性改善方针;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掌握人工林对改良土壤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作用,为今后的科研以及实际操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使得人工林的生态效益最大化,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和途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 国内外同类研究进展
2.1 森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人们意识到植被对防止降水侵蚀的作用开始于1877年德国土壤学家wollny建立的第一个实验区。随后ellson发现植被对土壤的保护是在于它们减少了雨滴的动能,这一发现揭示了植被对控制水土流失的原理 [1]。于1954年问世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更是明确标注了不同植被的作用系数。随着水土保持研究的不断深入,科研人员也越来越重视植被因素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2]。经过近10年对紫花苜蓿和燕麦的对比研究,美国学者 m.j.lindstrom 等(1984)得出草皮能改善耕地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通透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3]。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1) 调查盱眙县研究区内人工林林分组成类型,
(2) 对比调查区域内不同人工林的土壤改良效应,
(3) 按地貌单元测定调查区域内水土流失各项指标,
(4) 按山体垂直结构划分单元研究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
(5) 研究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时间安排
时间 | 安排内容 |
2013.12-2014.01 | 前期准备阶段,阅读相关文献,拟定研究方案 |
2014.02-2014.03 | 进行实地调查,设定标准地和参照地,测量数据并采集样本进行理化性质分析 |
2014.04-2014.05 | 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 |
4. 研究创新点
在收集文献过程中发现,以江苏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水土保持文献较少,这便为江苏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便。盱眙特殊的地形使其经济发展速度受水土流失较重的影响。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效应研究应当着重于小面积,小单元,小范围的改善,结合地形,以分水岭或天然划分地标为界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区域, 有针对性的改善水土流失状况,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达到整体区域的改善,以期达到改善居住环境、提供物质水平的效果。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