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胁迫对中山杉不同无性系光合色素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1-08-08 22:37:1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盐荒地和盐渍化土壤,约占全国可耕地面积的25%,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加上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现有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壤盐渍化问题不断加重,林木培育肩负着木材生产、生态保护、城市绿化等重要职责,因此开展主要树种的耐盐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10个无性系光合色素在盐胁迫下含量变化的比较,探讨不同无性系耐盐生理特性及耐盐能力。

研究结果不仅为探讨中山杉无性系耐盐生理机理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耐盐无性系筛选提供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有关植物盐胁迫的研究进展如下:Mittova[13]等研究发现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胁迫环境下植物细胞结构(如:叶绿体、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中产生的大量活性氧会造成叶绿素、膜质、蛋白质和核酸的氧化伤害从而破坏正常的生理代谢。Stevens[5]等研究发现盐胁迫下甜橙愈伤组织和叶片中有磷脂脱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合成。Mittova[14]等在研究番茄类植物叶片细胞线粒体抗氧化酶系统时发现,普通番茄在NaCl浓度100 mmolL-1 条件下,其叶片细胞线粒体内的膜质过氧化反应加强。 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这是历史上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首次记载[15]。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并使用了fluorescence一词。1874年,Mller发现叶绿素溶液稀释后,荧光强度比活体叶子的荧光强得多。尽管Mller提出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相反的关系,但由于他的实验没有对照,实验条件控制不严格,因此人们并没有将叶绿素荧光诱导(瞬变)现象的发现归功于Mller[16]。 Kautsky是公认的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的发现者。1931年,Kautsky和Hirsch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了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他们将暗适应的叶子照光后,发现叶绿素荧光强度随时间而变化,并与CO2的固定有关[17]。在Kautsky的发现之后,人们对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光合作用荧光诱导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由于Kautsky的杰出贡献,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也被称为Kautsky效应(Kautsky Effect)。

通常在盐胁迫下,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总量下降, 老叶枯萎并凋落。盐胁迫下, 番茄叶片中Chl- a b、Chl- a 和B- 胡萝卜素的含量降低。藻青菌中藻青蛋白/ 叶绿素比降低, 而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却没有明显变。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课题研究材料选取生长一致、健康的水培幼苗作为实验材料。

共十种无性系。

其中,中山杉302是国家林业局公告公布审定的无性系,在林业生产中作为林木良种推广使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中山杉作为杂交无性系,具有优良的速生抗盐碱特性,对其不同无性系间进行抗盐碱测试可以更好的用于林业推广与盐碱地的改造。

光合色素作为光合作用能量吸收的基础,其含量高低与光合作用具有密切关系。

本文通过10个无性系光合色素在盐胁迫下含量变化的比较,探讨不同无性系耐盐生理特性及耐盐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