栓叶野茉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21:39: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野茉莉属于野茉莉科落叶小乔木。高4-8米。叶互生,卵形。初夏开白花,花朵朝下。木材可用于雕刻。长于山野。木材为散孔材,黄白色至淡褐色,纹理致密,材质稍坚硬,可作器具、雕刻等细工用材;种子油可作肥皂或机器润滑油,油粕可作肥料;花美丽、芳香,可作庭园观赏植物。

野茉莉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园林绿化树种。但目前对该树种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野茉莉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等萌发特性的差异,对确定野茉莉种子的最佳预处理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林木种子生理生态学研究开展较早, 始于19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林学家Nobbe于1876年在德国首次发表了种子科技方面的巨著5种子学手册6,此后Detmer在1880年对种子及其萌发特性进行了阐述。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许多学者通过大量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Sachs报道了种子成熟过程中营养物质累积的变化, De Vries(1881)揭示了后熟与温度的关系, Wiesner(1894)对种子的萌发抑制物质进行了探讨,Cieslar(1883)研究了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和光谱的作用,Kinzel(1907)及Flint等(1935)研究了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发现了光照与种子萌发的关系及作用光谱,为光敏色素的发现奠定了基础。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Tozawa和Crocker等对红松种子的休眠及催芽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后不同学者分别从种皮结构、植物激素、后熟生理等方面对种子的休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采种、种子贮藏、处理和播种技术和经验的记载,但是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汤佩松等对种子呼吸的生理进行了系列研究,找出了影响种子呼吸作用的因子,首次提出了此现象与呼吸酶有关。到了20世纪40年代,国内许多学者开始探讨微量元素和激素在种子发芽中的作用以及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物质转化。50年代后期郑光华等对种子的休眠和萌发生理、贮藏特性及品种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较为完整的种子生理研究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学者分别从种子的萌发机制、休眠控制和解除、种子劣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野茉莉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等萌发特性的差异,为确定野茉莉种子最佳预处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计划:2016.1.1―2016.2.29查阅文献

2016.3.1-2016.3.31 进行具体试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比较冷水浸种、热水浸种和低温层积等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方法,提出解除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最佳技术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