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轻质碳反应了活性炭(非保护性碳)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活性炭库最活跃的成分,轻组有机碳(lfoc)可以追踪并显示土壤质地、质量变化情况。
在养分周转与稳定土壤结构中具有显著作用,表现土壤物质周期变化过程、给土壤质量情况做出判断,同时作为生产力以及有机质变化的指示数值,由于其更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影响, lfoc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强烈的响应[1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10年,曾宏达等[3]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得草坪、人工林及沿江芦苇湿地的c含量,得到城市soc含量较湿地高的结论,虽然数据中表明城市lfoc含量高于湿地,但是因为人为干扰减小了枯枝落叶物的沉积,可以表明土壤lfoc含量与土地利用枯枝落叶物有密切关系;同年,钟春棋等[4]在对闽江口湿地进行调查后发现轻组有机碳可以说是活性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其的分析有助于轻组碳的研究,发现当芦苇湿地从天然状态改变,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降低数值显示很高,而有机碳则较低,表明土壤的轻组有机碳含量内容对生态变迁的响应比土壤总有机碳反应更快,同时也总结了轻组有机碳含量和地面生长的植物群落、种类、数量、枯败的树枝、残存的落叶量、树根的分布及人为活动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2015,李亚萍等[5]测定了洪泽湖三种湿地的土壤总有机碳( soc) 、可溶性有机碳( doc) 和土壤微生物量碳( mbc) 含量,得出可溶性碳在碳循环的表示中起着自己的作用,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高低大小可以表现出碳变化好坏的结论。
2005年,张金波等[19]研究土地利用对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发现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逐渐增加,当土地的利用方式发生变化时;在对水溶性碳含量研究分析后,可以分析出土壤相关性质的更新。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选取洪泽湖地区杨树、柳树、芦苇、光滩四种土壤类型,通过密度分组法,收集得到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之后利用重铬酸钾的氧化性和加热的高温,处理采集来的土壤,后通过滴定数值得到总有机碳以及轻组有机碳的数据。
通过比对数据的不同及相互关系来探讨轻组有机碳变化原因。
2017年1-2月 完成文献综述 2017年3-4月 进行实验准备 2017年4-5月 实验进行 2017年4-6月 结果分析及论文编写
4. 研究创新点
1、针对洪泽湖湿地的研究,由于湿地不易受到人为干扰,比如施肥、人为经营等,其碳含量来源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凋落物的根,和秸秆,可以准确地分析碳循环的变化。
而对于轻组碳的研究,因为土壤lfoc反应灵敏,可以对土壤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和变化,通过数值含量上的区别,来达到监测土壤质量的效果和目的.由于更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影响, lfoc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强烈的响应[3]。
2.前者大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水生植物群落的研究。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