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补阔模式对低效杉木人工林改良效果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19:53:4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日渐加剧,掠夺性的开发造成自然资源未充分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我国是人口大国更是木材产品消耗大国,日益增加的木材及林副产品需求下,却面临着天然林资源不断减少,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窘境,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为 21.63%,远低于全球 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为0.15 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1/4;人均森林蓄积为 12.08m3,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 1/7。

为满足不断增加的木材及林副产品需求,满足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合理经营管理人工用材林,已经成为我国解决木材供需与环境矛盾的重要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国内外关于林木生长和收获模型的研究主要有四种方向:(1)由林分水平模型向径级水平模型、单木水平模型转变(2)从林木的自然生长模型发展来考虑人为育林措施的经营模型;(3)由简单的人工同龄纯林模型深化到复杂的天然异龄混交林。

(4)关注点从测树学调查因子的经验性模型转向生理生态的机理性模型。

我国杉木林生产力和生物量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 杉木生产力和生物量的研究工作大量开展,徐凤翔,冯宗炜等发表了大量相关研究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通过前期种群动态监测掌握林地优势树种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利用矩阵投影模型计算林木生长期,对比不同类型、不同改造措施下,杉木种群生长分布特点,并通过对比不同杉木林种群生长期分布结构下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特征,揭示林冠层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人工杉木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杉木人工林高效多用途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课题时间安排: (1)2017年11月:查找相关文献、书籍等资料,明确研究内容与方法。

(2)2017年12月2018年3月:进行野外踏查、收集处理实验数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改变传统用材林单一的生产模式,阐明不同林冠层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实现用材林可持续经营、多用途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杉木用材林生产模式单一问题,对比不同管理技术措施下杉木林生长分布特点及不同林冠层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阐明如何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树种配置、管护措施等改变林冠层结构,以提高林下生物植被多样性,提高用材林生产力,促进杉木用材林多种经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