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腐霉(pythium)是世界性分布的一类生物,属于假菌界(kingdomchromista)、卵菌门(oomycota)、卵菌纲(oomycetes)、腐霉目(pythiales)、腐霉科(pythiaceae)。自从1858年建立腐霉属以来,全世界报道的腐霉种就超过200多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腐霉菌超过80种,我国已报道的腐霉种类就近60种[1,2]。腐霉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对茄科、百合科、葫芦科、禾本科和豆科等植物产生不同程度的侵染危害,是许多农作物苗期发生病害的重要致病菌之一。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腐霉菌引起大豆根腐病发生侵染:引起大豆根部呈现褐色的湿腐病斑,病斑呈椭圆型,略凹陷,茎基部常呈水渍状,细缩变软,导致大豆迅速猝倒死亡,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植物腐霉(phytopythium)是由腐霉属分列出的新属,它的游动孢子囊与疫霉(phytophthora)相似,但游动孢子的释放符合腐霉的特征。腐霉与植物腐霉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其中一些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病原菌。腐霉与植物腐霉均以卵孢子在寄主或土壤中进行越冬和越夏,卵孢子可存活5年以上,甚至在健康植株上也能分离到该菌的存在,但是,通常情况下,菌丝体在没有寄主存在的土壤中短时间就会发生死亡。腐霉与植物腐霉初次侵染的来源主要是病株残体和土壤中的卵孢子。此外,腐霉还可引起大豆植株立枯、花腐、茎腐和果腐等病害[4]。腐霉与植物腐霉引起的植物病害种类越来越多,为害程度也在加重。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蛋白质和营养价值高。我国大豆栽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史。全国现在普遍种植,在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出产,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大豆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大豆病害一直是严重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其中大豆根腐病是危害根部病害主要病害之一[5]。引起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有很多[6],主要以镰孢菌(fusarium)、腐霉菌(pythi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alni)、疫霉菌(phytophthorasojae)为主要致病菌[7],除此之外,还有菜豆壳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 ),多主棒孢( corynespora cassiicola ),多主瘤梗孢菌(phymatotrichum monivorum),紫卷担菌( helicobasidium mompa)等病原菌被报道[8]。腐霉菌造成大豆根腐病的病原物主要有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natum)、终极腐霉(pythiumultimum)、草生腐霉(pythiumsylvaticum)、群结腐霉(pythiummyriotylum)、宽雄腐霉(pythiumdissotocum)、刺腐霉(pythiumspinosum)等[9,10,11,12]。
本实验内容以南京地区大豆田中采集的土壤为分离的材料,采用v8培养基分离腐霉与植物腐霉,以形态和分子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的腐霉与植物腐霉进行鉴定,并通过下胚轴实验、平板实验和盆栽实验等方法对所分离到的菌种进行相关的致病力测定[13,14],明确南京地区引起大豆病害的腐霉与植物腐霉种类及相关致病力,旨在为该地区大豆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调查了解南京地区引起大豆病害的腐霉与植物腐霉的种类,对相关病原菌进行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its和cox1),并完成相关致病力的分析研究,旨在为该地区大豆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病原菌的检测和鉴定方法
① 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主要鉴定依据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囊的形态特征。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通过对大豆田中采集的土壤样品为分离材料,对存在土壤中的腐霉与植物腐霉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研究,系统地分析了该地所存在的大豆腐霉和植物腐霉的种类数量以及对大豆造成的发病情况,为该地区大豆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本实验采用的各项关键技术有: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培养、形态学观察,病原菌DNA的提取,病原菌致病力测定的研究方法等,这些技术都是本实验室已掌握的常规技术,且已通过预备试验摸索并逐渐成熟。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7-2018.10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背景,掌握基础知识,确定实验方案。
2018.10-2019.3 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2019.3-2019.5 撰写、修改并完成毕业论文,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相关事宜。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