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3-02-15 10:08: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意义

全球气候以气候变暖为总特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在18802012年期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的线性趋势表明,气候上升了0.651.06c。1951-2012年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49-0.89c[1]。1906-2005年间,中国平均地表温度每100年升高了0.780.27c[2]。而在1951-2004年间,我国年平均气温变暖速率比全球或北半球平均高得多[3-4],且变暖特征与全球和北半球变暖相似[5]。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秋季存在增温趋势,江北、苏南地区增温趋势比较明显[3]。1990-2009年苏南地区(昆山)冬小麦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夜温较白天温度上升明显,降水量变化不显著[6]。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的同时且呈现非对称性。即冬春季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夏秋季[7]。昼夜增温差异明显,夜间高于白天,最低温上升幅度高于最高温上升幅度,日较差降低[8-10]。周和任(2011)研究发现,中国在1961-2008年间气温日较差每10年减少0.15c[11]。众多研究结果已经表明一天之中增温幅度并非一致,夜间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比白天最高温度的增温幅度高出一倍,这种昼夜增温幅度的不均匀性可能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和夜间呼吸,并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碳积累[12]。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在昼夜同时增温情景下或昼夜间非对称性增温进行的,季节间非对称性增温的研究报道较少。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占世界面积的11.2%,其产量占世界小麦总产的17.6 %[13]。小麦是重要的粮食资源,它提供了人类食物总量的 11.1%,人体所需蛋白质总量的 20.3%,热量的18.6%。温度是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驱动因子,也是影响小麦籽粒品质的重要因素。它既可以通过影响光合、呼吸、蒸腾等代谢过程,也可以通过影响有机物的合成和运输等代谢过程来影响植物的生长。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小麦产区[14],研究增温对其小麦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四、研究目标

1、明确冬春季夜间增温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五、 研究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七、研究方法

本实验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增温处理采用可移动塑料薄膜棚实现增温,以国家专利产品nz-95-2智能温湿度记录仪每10分钟1次连续记录小麦生长期间的空气温度。成熟期收取小麦籽粒贮存1个月进行后熟,在小麦栽培实验室进行有关实验分析,各项指标按试验常规方法测定。

八、技术路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特色或创新之处

国内外依据平均气温变化进行了许多统计和模型研究,而关于增温对小麦品质形成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花后。本研究考虑到了非对称性增温,在冬春季不同阶段分别增温,研究冬春季夜间增温对作物的品质性状形成的影响。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小麦基本达到高产水平的条件下,开展增温对小麦品质性状形成的影响研究,探明增温背景下小麦品质变化,分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2022年7月~2022年12月:完成室内实验部分,数据录入整理并分析。

2022年1月~2022年3月: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