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结构抗震安居房外墙热工性能实测与初步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9 00:38: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里氏8.0级特大地震,大量砖混结构的墙体倒塌,预制楼板坍落,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大量受灾群众无家可归,这突出暴露出农村住宅抗震性能差,混凝土预制楼板坍塌造成的危害严重,灾后重建工作量巨大。因此,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开发更为合理的住宅体系,提高农村住宅的抗震能力;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开发出低成本的新型快速装配抗震房,供安置灾民紧急之用。

竹结构安置房经济合理,安全舒适,符合环保要求。现代竹结构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可持续建筑技术。采用竹结构抗震安置房可以利用包括四川灾区在内的丰富竹资源,因地制宜抗震救灾,恢复灾区的生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美观、加工性能好等特点,因此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偏爱。从挪威的大型木结构教堂和中国、日本的古代庙宇,到无数北美19世纪的建筑物,都证明木结构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现代木结构住宅建筑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很普遍。在北美,木结构住宅处于市场主导地位,1997年美国新建独户别墅约113.8万幢,其中90%都采用木结构,在33.8万幢多层住宅中,大多数也采用木结构。木结构还被广泛用于建造厂房、学校、旅馆、体育馆等。在加拿大,木材工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之一,其木结构住宅的工业化、标准化和配套安装技术非常成熟。在亚洲的日本,大量的住宅是利用木材、胶合木和水泥刨花板建造的,即使在人口稠密的东京地区也是如此。目前日本新建住宅房屋中,有半数以上是木结构。在北欧的芬兰和瑞典,民居住房的90%为一层或二层的木结构建筑。

我国古代的建筑是以木结构体系为主,许多宫殿、寺庙和民居都采用木材制作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构件,并用榫卵结合。其灵活的风格、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建筑体量以及精巧的装修在世界享有盛誉,成为五个最古老的建筑体系之一。过去几十年,由于我国林业资源的匮乏和木材的短缺,政府对木材在建筑上的应用制定了严格的限制措施,提倡以钢代木,以塑代木。因此,木结构房屋被排除在主流建筑之外。但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对木结构房屋的需求增加。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竹结构抗震安居房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内,整座建筑采用竹及竹重组材建筑,建成已3年。为了了解竹建筑的传热及保温性能,需要对其外墙传热系数进行实测。

目前对于夏热冬冷地区,常用的外墙传热系数现场实测采用控温箱-热流计法、热流计法。本文按照热流计法现场对墙体传热系数进行实测,并与控温箱-热流计法进行比较。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会会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我国竹材资源丰富,竹结构具有与木结构相似的优良品质,可实现以竹代木。

竹材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高、强度高、环保及可再生等特点,建筑节能是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夏季供电高峰矛盾及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