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是基于ccd的喷墨印刷色斑质量检测,从题目中便可以知道其对印刷行业(不仅仅是喷墨印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常规的印刷质量检测中,人们普遍使用密度计、色度计、分光光度计、以及印刷测控条等方法来检测印刷质量。这些方法可以用来检测某些质量参数,但是对与iso13660中提到的某些参数,用此类方法是不可能检测出来的,例如色斑参数,其要求对色块进行至少90000次的测量,着用常规的印刷质量检测是很难实现的,当然,基于ccd的质量检测技术在该研究之前就已经在发展,本课题只是进一步强调基于ccd质量检测的重要性,这位iso13660中的印刷参数的检测带来方便。
其次,随着印刷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在印刷过程中,从我们对印品质量产生怀疑到我们开始用传统的例如色度计、密度计等手段测量,或是通过我们的肉眼看印刷的侧控条,直到发现问题,在这过程中将会有我们无法想象数量的质量被印刷,可悲的是这些纸张全部是有质量缺陷的。因而在线质量检测对于快速印刷机而言显得无比重要,该方法可以降低次品率,加快检测速度,提高效率。本课题中提出的几种对色斑的检测方法对在线质量检测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丰富印刷质量检测的参数,进一步提高印刷质量。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我们得提到iso13660标准,此标准规定了两种对色斑的评价方法,此标准
是在2001年公布的,该方法要求找一个面积至少等于161mm2的兴趣区域,最小尺寸至少12.7mm,兴趣区域整体包含在分析面积内;均匀划分兴趣区域,至少产生100个相互不重叠的正方形瓷砖,且正方形面积至少为1.61mm2,边长大于等于1.27mm;在每一个瓷砖内执行900次间隔均匀且互相不重叠的密度测量操作,再根据公式 、 ,其中的n是色块被细分的跟小色块的个数, 是细小色块的平均密度,因而该方法是基于密度空间的;后来学者johansson考虑到了反射率与密度的关系于1933年改用如下公式 对色斑进行计算,该公式中的r即代表了他所用的反射率;在此基础上jordannguyen考虑到了色块的波动幅度、平均反射率和变化的粗糙度提出了如下公式 ,其中的sp就是所定义的整个图像边界的长度,该图像是经过50%的阈值处理后的图像;在1993年johansso通过对低通图像的分析提出了下面的公式 ,该方法通过对图像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将图像其分为1-2、2-4、4-8的波段频带;fahlcrantz,johanssonaslund指出更广泛的实验表明人类的视觉系统与物理明度水平l以及密度d不是相符的,而是与可感知的明度l*也就是y1/3相符,从而得到 ;后来的学者通过使用傅里叶变换获得图像的低通图从而得到下面计算色斑的公式 ;2002年rosenberg提出了空间分布色斑特性色斑计算公式 ;2003年verity ia根据灰度直方图求出中间灰度值并计算出低于灰度平均值的像素平均值和高于平均值的像素平均值,即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姚海根主编的《数字印刷》这本书中也讨论了iso中色斑属性的检测,并提出了用300dpi的分辨率来对印刷品进行扫描不能满足iso所提出的色斑检测所需要的参数,她指出至少需要600dpi的扫描分辨率;【2】刘真教授所写的《基于ccd获取测控元素评价喷墨打印质量》一文从某种层度来说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她并没有依据传统的(iso13660)基于密度空间的对印刷色斑的检测,而是具有创新的将iso13660中对色斑参数的计算公式运用到基于色度空间的计算中,也就是,运用分别计算lab的色斑值再对三个分量求平方和的开方。【3】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利用三个色斑公式评价色斑并与人眼评价结果比较找出罪合适的色斑计算公式
首先是设计出实验用到的原稿
其次自学matlab为编程做准备
4. 研究创新点
将ccd用于喷墨中色斑检测
运用matlab来处理图像
找出合适的色斑公式的方法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