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连接装置的总称。它的功用是把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纵向反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反力所造成的力矩都要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上,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尽管汽车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但是一般都是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减震器这三部分组成。
1973年d.a.crosby和d.c.karnopp首先提出半主动悬架的概念。半主动悬架可以根据簧上质量相对车轮的速度响应、加速度响应反馈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调节弹簧的阻尼力或者刚度。由于半主动悬架结构简单,工作时不需要消耗车辆的动力,并且可取得与主动悬架相近的性能,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半主动悬架投入应用的速度比主动悬架快,1983年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开发了具有3种减振工况的“开关”式半主动悬架,并应用于toyotasoarer28ogt型轿车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的显著特点是新型智能材料在半主动悬架上的运用。1994年,prinkos等人使用电流变和磁流变体作为工作介质,研究了新型半主动悬架系统。2002年,采用关国德尔福(delphi)公司磁流变减振器的magneride半主动悬架系统应用在cadillacsevillests高档车上,此悬架系统能根据行驶情况自动改变减振阻尼。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汽车绝大部分采用被动悬架。在半主动和主动悬架的研究方而起步较晚,与国外的研究有一定的差距。2014年宇通客车以新型变阻尼减振器和变刚度气囊为载体,成功研制出半主动悬架系统,大幅提升客车的驾驶和乘坐舒适性能,为我国客车行业安全性和舒适性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在西方发达国家,半主动悬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趋于成熟,福特公司和日产公司首先在轿车上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动悬架虽然提出早,但由于控制复杂,并且牵涉到许多学科,一直很难有大的突破。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给定参数,对宝骏560这款车型的后悬架系统进行设计:
(1)设计类图纸必须包含装配图和零件图,总制图量折合不少于2.5张0#图纸(电气信息类设计不少于3张1~2#图纸),其中机绘图纸量折合不少于1张0#图纸,且机绘图中三维图(需转为二维图)纸不得少于0.5张0#图纸量,所有图纸内容不得重复;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预备周(7学期15周):毕业设计动员会,进行毕业设计选题;
毕业实习两周(7学期18-19周):校外实习、校外资料收集、完成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第1周(7学期20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任务书(相关参数)、校内资料收集;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孙晋厚,索双富,肖丽英.车辆悬架主动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10.82.高石,谷中丽,王素贞.车辆半主动悬架技术的发展现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6.283.王晓莲.基于ADAMS和MATLAB的汽车主动悬架联合仿真研究[D].2009.4.14.Rajeswari Kothandaraman,Lakshmi Ponnusamy.PSO tuned Adaptive Neuro-fuzzy Controller for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s[J].Journal of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3.15.Laiq Khan,Shahid Qama,Umair Khan.Adaptive PID control scheme for full car suspension control[J].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20166.高国生,郭京波.汽车悬架控制系统研究动态与展望[J].机械强度,2003.6.307.方飞.麦弗逊式前独立悬架的操纵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4.18.Rodrigue Tchamna, Moonyong Lee, Iljoong Youn.Attitude control of full vehicle using variable stiffness suspension control[J].Optim. Control Appl. Meth,20159.孙维超.汽车悬架系统的主动振动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6.110.秦红艳,周雨,闵军.低速电动汽车前悬架的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师,2016.1.1011.M. Sureshkumar, P. Tamilselvam, R. Kumaravelan, R. Dharmalingam.Design, Fabrication, and Analysis of a Hybrid FIBER Composite Monoleaf Spring Using Carbon and E-Glass Fibers for Automotive Suspension Applications[J].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201412.Wiwiek Hendrowati, Harus Laksana Guntur, I. Nyoman Sutantra.Design,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Implementing a Multilayer Piezoelectric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ing Mechanism in the Vehicle Suspension[J].Engineering,201213.陈少军.能量可再生汽车悬架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3.114.徐贵清.汽车悬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8.115.王淑芳.基于CATIA的汽车悬架动态仿真[D],重庆交通大学,2007.6.1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