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在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以直接调控为主,即采取信贷规模、现金计划等工具。1998年以后,主要采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现阶段,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8220;常备借贷便利(slf)#8221;栏目,并正式发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执行并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货币调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及政策执行效果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更加注重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不断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以适应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建立并加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成为总结金融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8220;十二五#8221;规划建议也明确要求#8220;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8221;。经过一年多研究准备,中国人民银行结合宏观审慎理念和流动性管理的需要,对差别准备金制度作了进一步的规则化、明晰化,于2010年底明确对金融机构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作为一种支持、激励性工具加以运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下,在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方法的运用与问题的研究相结合,从中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我国的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研究。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1)我国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2)我国转型时期货币政策的具体目标。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转型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研究很多,也比较先进,西方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货币政策的传导以及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早期以弗里德曼(m.friedman)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公开市场操作能较为准确并及时地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通过影响利率水平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灵活性,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会使社会产生很剧烈的反应。但是经济学家们还认为准备金政策可能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所以这项政策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有效性上并不显著;霍维慈(p.m.horvitz)同样认为,存款准备金政策虽然效应大,微小的变动可以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变动,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剧烈的变动,它的采用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近年来,西方学者继续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理论阐述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krieger sandra(2002)对美国公开市场操作和市场利率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利率对公开市场操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bruce mcgougha,glennd.rudebuschb,john c.williams(2005)认为短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会产生零约束限制的问题,可以选择将长期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解决这个问题;andrewatkeson,v.v.chari,patrick j.kehoe(2007)认为利率具有内生性,比货币供应和汇率都更具有优势。价格、利率和汇率比货币供应量更透明,最好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利率,其次是汇率,这个结论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成立的;弗雷德里克#183;米什金(2009)认为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效果反而会比正常时期更为显著。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常规和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来防止经济过度下滑,还可在金融市场开始恢复时及时给予快速反应。
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譬如东欧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经济衰弱甚至倒退的现象,但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虽然进入经济新常态后,由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但实际增量仍然可观,所以我国学者的研究更符合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的主要观点有:
何松和高新波认为为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应该综合选用间接型货币政策工具和直接型货币政策工具,由于间接型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进行小幅和经常性的调整,且具有公开、公平的特点,符合市场化的方向。因此将逐渐成为人民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引导市场利率的主要工具。但由于我国经济中仍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一些特点,直接货币政策工具还不能完全放弃;货币政策工具的发展趋势是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我国是以间接融资为绝对领导地位的国家,商业银行是整个资金供给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媒介。受这种特点的影响,我国在金融领域偏好于数量型调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容量得到扩大,中央银行掌握的金融资产占总量的比重会有所下降,这时,中央银行通过货币供应调节以改变经济主体行为的能力也将下降。同时,由于各种货币统计口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功效受到削弱,而价格型政策工具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刘崇明认为应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服务,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最早使用、最典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运用再贴现政策,没有发挥宏观调节控制的作用,只是在微观上解决了一些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资金困难,再贴现成了企业和银行筹措资金的一条渠道。根据各国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政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他认为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在运用再贴现政策上应该坚持:增强中央银行再贴现贷款比率;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灵活运用再贴现手段;当前我国运用再贴现政策应该把重点放在通过对票据种类的规定等。对于存款准备金政策,应该坚持:按照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对新老银行实行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按照存款稳定性的程度,就不同的存款确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对存款准备金及不能经常调整,但也不能长期固定不变;对于公开市场业务,应该坚持:人民币与外汇市场的操作要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调控体系;中央银行要逐步运用公开市场政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合理调节等。我认为不足之处在于理论性太强,没有考虑操作层面的因素,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更复杂更难以把握,同时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涉及方面非常广,必然带来顾此失彼的难题,所以研究的不够深入;此外贾玉革(1999)对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完善这些政策工具的建议;张翠微(2008)简要分析了近来各国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背景情况,全面总结了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工具变化的基本特点,并提出了一些货币政策工具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少学者在专著中也分析和研究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巴曙松(2000)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阐述了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的问题。他认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金融结构、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等。这些问题都制约和影响着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郭菊娥(2001)在《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一书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几个变量的选择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张红地(2002)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一书中专门研究了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公开市场操作的理论研究和阐述,揭示这一工具发展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公开市场业操作应该走的的发展方向;汪洋(2009)在《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研究》一书中指出,我国中央银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除了有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等传统工具外,还有中央银行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等不十分引人瞩目的政策工具,以及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等创新性政策工具。作者对上述货币政策工具的历史沿革、功效及其面临的挑战逐一进行了考察。随着计量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国内学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引入了以var技术为代表的实证方法,并从数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徐龙炳(2001)率先运用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的分析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他选择1978年到1999年的年度数据和1993年到1999年的月度数据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使得var技术分析开始运用在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并得出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的结论;毛定祥(2002)运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效应时滞。他认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对宏观经济都存在着不同时滞,但狭义货币供应量m。是最适合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中介目标的。还有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权的独立性,从源头上确保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纯粹性;使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政府多元宏观经济目标的约束并且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多目标等。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毕业论文选题、定题;学习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规程与要求;
2022年12月--2022年1月收集、整理、阅读与选题有关的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递交老师审定;
2022年2月-2022年4月15日,拟定论文写作提纲,完成论文初稿,完成外文文献资料翻译,接受中期检查。
5. 参考文献
[1]胡锋,经济研究参考,2012(01);
[2]杜两省,李秉祥:《转轨时期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与目标》;
[3]沈伟基,陈涛:《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思考》,宁夏科学出版社,2002,(06);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