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选题背景:
开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孕育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影子银行体系,也使这个自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国家产生、发展起来的体系逐步浮出水面。影子银行一般是一种脱离金融监管、存在于传统商业银行外并从事替代或类似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信用中介机构。近年,影子银行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化和金融创新改革的推进日益扩大,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也逐步扩大。由于我国影子银行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之一是存在显著的期限错配,问题之二,从整体上看,影子银行资金池资产方的投资收益率可能会显著低于负债方的投资收益率,造成理财产品最终难以还本付息,从而出现系统性违约。再加上影子银行缺少相对应监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人们对它的重视逐渐加大。
我国的影子银行严重依赖商业银行,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一方面,影子银行资金实力不足,无论是信托计划、理财产品,还是财务公司、担保公司,都或多或少需要银行的资金供给,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没有全面展幵,影子银行只有充分借用商业银行的信用杠杆,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正在逐渐融合,但是由于两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合作当中也存在着许多风险,也就是说,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有好有坏。根据央行的数据显示,我国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呈现逐年走低的态势,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但是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权重使得其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对于稳定我国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目标
通过确定客观统计影子银行规模,科学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的测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二、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阅读大量书籍、文献,综合考察众多学者的观点及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本文的撰写,将本文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一是中国影子银行的范围,二是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测度,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通过一系列检验后,得出最终结果。
二、技术路线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理论机理 |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统计 |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测度 |
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三、实验方案
(一)文献研究。系统阅读银行体系稳定性和影子银行的有关理论资料,综合对比国内外文献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实证结论,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资料研读,了解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现状以及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途径,为对银行稳定性的政策调控寻找切入点。
(三)实证分析。积极收集课题相关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年鉴获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GDP与货币供应量之比等数据,并测算2006-2015年的影子银行规模,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如回归模型、格兰杰因果分析、协整分析等,客观检验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及其程度。
(四)比较分析。分析比较不同的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状况的影响及其程度,从而得出影子银行对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及其程度的有关结论。
四、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问题,是当前研究热点。
(二)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了相关理论基础,确保顺利完成研究。
(三)请专业课老师作为课题指导老师,从选题到最终成功予以指导,确保研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四)在国内外有众多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参考。
4. 研究创新点
由于影子银行是一个新兴概念,是随着金融危机的产生才被学者正式提出,在国外已具备多样形式,且发展较为成熟。但是,我国影子银行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还是比较粗略的,监管部门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范围,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只是定性研究,加之影子银行运作的隐蔽性和不透明性使得数据的采集异常困难,关于如何测度的文章比较少,也缺乏相关实证研究。
商业银行稳定性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逐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发展,已成为商业银行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选择从影子银行的角度来探讨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是比较符合现实需要的,非常具备实际意义。根据以上描述,本文具体的创新有如下。
分析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产生影响的理论机理,并通过统计测算影子银行规模及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量化水平,创造性的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宄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为客观公正看待影子银行发展,建立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优化金融创新水平提出理论及现实依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1.2017年2月-3月,搜集相关资料做好文献综述,回顾专业相关知识。 2.2017年3月中旬-4月初,学习并熟练运用实证分析所需的EViews等软件进行模型分析。 3.2017年4月下旬,完成毕业设计初稿,准备中期检查。 4.2017年5月上旬,完善毕业设计,定稿。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