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因此,中国问题一度成为世界学术领域研究和探讨的热点。其中,中国在高增长的同时,保持出高储蓄率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兴趣。尤其,全球经济增长疲软,外部需求动力不足,以及在国内经济增长转型和消费结构转变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将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中国居民较高的储蓄率水平,将不利于刺激内部消费。实际上,居民储蓄率处于较高的运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内需水平。同时,在出口压力上行的情况下,内部需求不足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威胁。根据2008年经济危机,虽然中国的经济刺激政策,让中国的经济增长维持较高的增长水平,但是受发达经济体需求衰退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该次危机让国人重新反思经济增长#8220;三驾马车#8221;中内需的重要性。其次,随着国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政策层面的变动,也包括经济层面的变动:(1)在中国大范围推行和覆盖医社保等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2)随着计划生育的持续实施,中国人口结构过早地出现了老龄化,家庭平均的养老成本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3)商品房价格大幅度的持续上涨,在不同程度冲击了中国居民的储蓄观。因此,在新环境背景下,研究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分析影响中国储蓄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将有助于为制定释放消费潜力,提高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方面的政策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探讨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情况。该部分内容主要进行测算1957年~2013年的中国居民储蓄率。根据时间节点,将中国居民储蓄率划分为改革开放之前(1957~1978)、改革开放初期(1978~2001)以及和改革开放中后期(入世之后)三个阶段,分析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动情况。
(2)探讨中国储蓄率的影响因素。该部分的研究内容主要研究中国商品房变动、人口结构变化、社会保障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对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动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关键性要素。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艾春荣等(2008)的研究表明,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居民储蓄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表现一定的#8220;高消费#8221;。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则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指出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的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结构、流动性约束和消费习惯等因素。
汪伟(2008)采用1995至2005年的数据,对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人口年龄结构、消费习惯均能够对中国居民储蓄率产生显著影响。
顾薪宜(2013)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始终处于上升的趋势。其指出,影响中国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教育水平、收入水平以及利率水平等因素。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说明研究中国居民储蓄率及影响因素的价值和意义;
5. 参考文献
[1] 艾春荣,汪伟.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6: 5-10.
[2] 汪伟. 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决定因素--基于1995-2005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 财经研究,2008,02: 53-64.
[3] 顾薪宜. 中国居民储蓄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