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其实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引起实际经济状况变动的具体途径,而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货币当局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中介指标,然后通过中介指标的变动来实现最终目标的过程体系。其中利率传导途径是 IS-LM模型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最关键的传导途径,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进而改变实际资产领域的均衡。对于这一机制的有效性,货币当局必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收尾阶段,但“利率双轨制”的现象依然存在,一面是存贷款利率依然受存贷款基准利率限制,一面是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而传统的利率传导机制有效实施的前提是利率完全市场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功能受阻,利率渠道不畅通,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弄明白利率传导在我国的效果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逐步建立与现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利率传导机制的实施过程。2、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3、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有效性的改善途径。
三、写作提纲: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两种,首先,规范分析运用到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理论的回顾,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特点,传导路径及传导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证分析中,将我国利率传导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货币当局通过对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引导基准利率发生变动;二是基准利率变动引导整个利率体系发生变动;三是整个利率体系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依次介绍每一个阶段选取的变量和数据,分析利率传导机制各个阶段在我国的有效性,并结合我国实际,将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与我国现实相结合,对各传导环节是否存在阻滞因素、哪一环节存在什么样的阻滞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现状
国外对货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早在1989年魏克塞尔在其累积过程理论中就提出了在累积过程中的利率作用。1929~1933 的经济大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诞生,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理论认为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会导致实际利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加,最后引起总产出的增加,在传导机制中非常重视利率的作用。因此,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控实际利率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在这之后,希克斯建立和运用了is-lm 模型,运用图形的方法直观地阐述了凯恩斯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理论。展示了投资的利率弹性和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1980 年前后,新凯恩斯学派认为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不足,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1993年,美国学者泰勒根据美国的实际数据提出了针对通货膨胀率和产出增长率来调节利率的货币政策,认为央行应将利率调整到既不刺激经济也不抑制经济的水平上,使经济在目标通胀率下保持稳定增长。
二、国内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主要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主要是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将介绍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相关背景及意义,我国货币政策利传导机制的背景现状及其传导缺陷,国内外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相关文献的分析评述。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相关理论,包括货币政策传导理论、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和利率传导的有效性分析,为后文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5. 参考文献
[1]李向阳.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效应研究[j]. 现代商业,2016(09):108-109.
[2]钱雪松,杜立,马文涛. 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研究:中介效应和体制内外差异[j].管理世界,2015(11):11-28 187.
[3]中国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李丹瑾. 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研究[j]. 金融纵横,2014(05):18-28.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