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普惠金融是由联合国推广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它与“金融排斥”为正反面,又称“包容性金融”。即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思想是在对传统金融批判反思的基础上诞生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金融体系的缺陷,更好地实现金融对国民经济的支持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实现更为公平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自提出以来,我国也将普惠金融视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发展速度较快,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金融服务数字化等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不高,地区之间差距较大,金融结构失衡,未能有效化解当前金融体系所存在的矛盾。
金融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服务于实体经济,有助于社会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发展普惠金融是增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覆盖面和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消灭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因此,深度发展普惠金融,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金融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结合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总结其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反思传统金融,探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
解决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发掘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普惠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
一类是借鉴联合国所设计的人类发展指数(hdl)的编制方法。beck(2007)基于银行服务渗透度和使用情况两个维度,选取每百万平方公里银行网点数、atm数和人均贷款gdp占比等8个指标构建了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sarma(2008)在他的专著中,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指数(index offinancial inclusion)。sarma 设计的指标选择了三个评价指标即银行渗透度、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具体以银行账户的拥有率、银行银业网点的数量或atm自动取款机的数量、存贷款在gdp中的占比作为定量测度指标,衡量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这一指数,为今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提供了参考模型。国际上,一些国际机构组织同样在不停探索对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200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对世界各国进行的金融可获得性调查(fas)中,使用了一套基于金融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的2个维度8个指标进行评价。2012 年世界银行(wb)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构建了包含7个维度47个核心指标的全球金融普惠指数(cfci)。该指标体系也成为目前普惠金融领域最权威、最广泛的评价指标。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31日前:大量阅读资料并选取有用资料待用,积累最新信息,完成开题工作并上交详细的论文提纲,等待老师的指导意见;
2022年4月10日前:完成初稿;
5. 参考文献
[1] 陈景帅,张东玲,马翩翩.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时空特征及提升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9(11):15-22.
[2] 星焱.普惠金融的效用与实现:综述及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2015(11):24-36.
[3] 晓灵.普惠金融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n].金融时报,2010,06,21.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