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18 12:30:3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补充我国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较为迅速,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颇多,近几年来,学者们开始重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风险,从而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研究分析开始起步,但关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的深入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进一步钻研的研究意义。我国缺乏全面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方向的研究,多数文献立足于某一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研究分析,或是仅参照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提出对策,而本文采用定量、定性研究分析方法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互联网金融监管策略,填补我国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缺。

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研究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有利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于互联网金融个别行业的具体风险分析,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监管策略及监管建议,分为政府层面和行业层面进行完善,有利于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誕监管体系,进而加强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控制我国互联网金融各类行业所存在的主要风险和特性风险。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模式滞后于金融创新实践

快速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在实际发展中现面临金融监管不完善、金融创新不足制约产业升级换代和转型等重重困难。金融监管模式大幅滞后于金融创新的实践,无法切实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的进程。尤其是针对以创新见长的第三方支付、人人贷、民间融资等由市场化需求应运而生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金融监管机构不断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甚至直接叫停某项产品和服务,打击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束缚了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罗明雄与刘英于2013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互联网金融模式及风险监管思考》,此文章在平台经济、长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中p2p、网络借贷、众筹等五大模式,进而提出应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入市、在市、退市三个阶段的监管对策。

胡剑网络波和丁子格在文章《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启示》(2014)中总结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强风险,重点分析硏究互联网金顯国际经验,进而分为p2p网络借贷业务、众筹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大板块阐述各国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相关经验,借鉴多国的监管经验作者提出我国可从法律法规、监管机制、技术水平、健全其他服务机构等方面进行完善。

叶湘榕在文章《p2p借贷的模式风险与监管研究》(2014)中详细阐述了p2p借贷的几种主要模式,其中包括纯平台模式、保证本金(利息)模式、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债权转让横式,重点分析p2p借贷各类商业模式存在的共性及特性风险。作者提出p2p借贷模式有风险有小额信贷技术风险、中间账户监管缺位风险、财务披露风险、欺诈和洗钱风险、个人信总泄漏风险。针对现存的风险提出相关的监管建议,首先确定监管的基本原则;其次根据具体发展现状制制定监管方案;再者提高整体行业的自律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研究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下旬,理解论文题目的内涵,初步拟订查阅文献的计划;

(2)2022年12月中、下旬,查阅文献,写出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李扶梦,政府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行为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年第03期.

[2] 霍伟东,王明彬,互联网金融:平衡监管与创新--基于p2p网贷平台的视角[j].《西南金融》,2015年第07期.

[3] 林铭铭,以 p2p为例浅谈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征信体系建[j].《中国商论》,2015年第12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