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了世界各界的注意,众多学者认为影子银行自身的脆弱性和监管部门的缺失不仅导致危机的发生,并且助长了危机的蔓延。虽然影子银行体系罪恶昭彰,但是,一方面,影子银行的产生是商业银行规避监管资本约束的结果。传统的商业银行希望通过影子银行规避审慎监管增加资本流动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另一方面,历史上多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是金融危机无法消除的根本原因,影子银行的风险只是金融体系风险的一部分。当所有市场参与者持理性预期,并且所有的投资者都了解风险时,影子银行可以分散风险,提高杠杆率,从而促进生产性投资。所以,我们对待影子银行不能一味地抹杀,而是应该采取审慎监管措施,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让影子银行在阳光下运行。
金融稳定委员会2014年10月30日发布的一份报告称,2013年全球非银行类金融中介的资产增长5万亿美元,达75万亿美元。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影子银行的规模可能达到中国正规银行业的五分之一,2014年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估计达38.8万亿元人民币,对中资银行造成的潜在损失1万亿元(巴克莱)不难看出,影子银行的规模之大,发展之快,已经让人不容忽视。
美国是影子银行的发源地并且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影子银行2012年同比增长42%,2013年资产规模同比增长超37%,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因此,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用来分析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与风险比较合适。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对比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得出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特征,分析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提出监管建议。
①对比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得出影子银行体系的基本特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影子银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下:
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ulley(2007)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首次提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他认为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于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撰写方案
①阐述研究的理由和意义
②文献综述
5. 参考文献
[1] 郑兰祥,王三川.国外金融创新影子银行行为研究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67-74
[2]齐红倩,黄宝敏.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j].深圳大学学报,2013(6):119-126
[2]魏磊.我国影子银行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j].亚太经济,2014(5):32-3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