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利率市场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过去的十年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步伐一直没有迈开,在摸索中前行。直到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将存款利率上浮的区间扩大到1.2倍。紧接着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这标志着存款利率市场化又大大推进了一步。本文就将这一热点问题,谈谈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难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学者在相关英文文献中经常使用#8220;利率自由化#8221;(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而我国文献更习惯使用#8220;利率市场化#8221;( interest ratemarketization)。
(一)、国内状况
沈国兵(2009)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利率自由化的初级阶段。本文认为,利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只是角度不同,无本质区别,利率自由化从放松管制角度出发,而利率市场化从利率决定机制角度出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用#8220;利率自由化#8221;更为准确。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用#8220;利率市场化#8221;更为贴切。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国内相关文献主要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利率动态调整以及宏观调控三个景学成指出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的不同主要源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是由借贷双方确定,即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官方利率是由借贷方之外的机构确定,即经过管理当局决定。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当局不再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孙云峰(2009)认为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是相对于原来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体现。王文平指出交易双方通过市场决定的利率数量和期限结构比货币当局制定的更合理,当市场机制失灵时,需要以合适的形式进行窗口指导。张桥云(2010)认为,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角度定义,利率市场化即由一级利率体系改为二级利率体系的过程。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前期:明确所有分析的重点方向,并且查找相应的历史数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外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初步整理。 中期:通过一些数学模型,分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论文的初稿。 后期: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的修改,并最终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
5. 参考文献
[1] 陈建,张毅,董静.关于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3(1):37-40.
[2] 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47-53.
[3] 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2):4-6.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