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影子银行体系是在次贷危机后一直备受关注与争议的领域,它是平行于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形态,具备信用创造、流动性转换、风险转换、期限转换的功能特征。更广泛地讲,影子银行是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信用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而金融工具本身正是影子银行发展的物质内容。
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划分,理论界颇有争议,并且依据不同的口径所框定的影子银行体系规模总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引导作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此外,影子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起正向激励作用,影子银行以知识密集而著称,不仅在规模上超过了传统商业银行,而且还不断地深化金融体系,活跃全球资本市场;影子银行通过对金融工具进行创新设计,并对风险分散安排,使原先不能完成的融资成为可能,进而扩大了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及其所服务的群体。影子银行创造的衍生品在全球的范围内流通,使得全球信贷平民化,更多的普通人可以得到廉价的资金,平缓了因生产力进步和分工细化产生的经济波动,维持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却起反向阻碍作用,m2指标的指示性作用将显著下降,作为后验指标的货币乘数也随之失效;加大了金融杠杆,不加约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大幅上升等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本文将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实践的成果,总结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推进的经验和问题,希望厘清影子银行体系的内在特征,进而界定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和构成及其与传统商业银行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影子银行体系的运作过程,深入分析影子银行体系的主要功能;研究影子银行体系影响的主要来源、作用机制与后果,逐一分析影子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期限错配、高杠杆等特有风险;对比中外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层次结构等方面内容,找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有的风险表现与相关治理措施,为其可持续发展及支持实体经济作良性引导。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学者的研究
#8220;影子银行体系#8221;-词最早出现在剑桥大学教授geofifrey ingham (2002)的《货币的未来》一书中,但与当前概念不同的是当时用其来统称地下外汇交易。真正被市场广泛接受的概念是在2007年美联储年度会议上,由美国pimco执行董事paulmccuuey提出的。随后不久又被pimco创始人、#8220;债券之王#8221;bill gross提及,#8220;影子银行体系#8221;概念名声大噪。2008年imf在其报告中提出了 #8220;准银行(near-bank)#8221;概括相似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随后,纽约大学经济学家roubini(2009)将此概念进一步完善为#8220;影子金融系统(shadow financial system)#8221;。美国经济学家krugman(2009)在其著作中将其定义为拥有较多复杂工具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金融稳定部副总裁tucker (2010)从金融机构与产品的视角将其定义为转移风险性、改变杠杆率和加快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产品、或市场。gennaioli,shleifer和vishny (2011)将影子银行体系概括为能够经营贷款,通过各种外部债务进行融资的各种#8220;资金池#8221;。美联储主席bemanke (2014)将其范围界定为能够共同执行银行职能但在存款保险体系外。
2、国内学者的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撰写方案
1、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阐述、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构成、功能等;
5. 参考文献
[1] 张丽军.现阶段国内影子银行体系构成及其影响分析[j].华北金融,2012,(1).
[2] 尹继志.影子银行体系的业务运作风险特征与金融监管[j].金融与经济,2013,(4).
[3] 陆岷峰,张惠.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西部金融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