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服务业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开题报告

 2023-01-30 10:35:2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使得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使得我国必须将经济发展重心偏向服务业。而由#8220;次贷#8220;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萧条又产生了倒逼机制,这些情况都迫使我国必须更多的着眼于扩大内需,以保持内部经济稳定。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将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支撑。未来的经济走势是要以经济转型为主要的特征,而服务业在这个过程担当重任。完成区域间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以及其自身的优化和升级是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就目前经济形式的发展,江苏服务业以集聚区的建设为核心,推动服务的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这样的服务业集聚模式,值得其他省份的学习和借鉴。

本文拟通过对江苏服务业集聚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集聚对经济发展的效应是如何推动经济发展的,将宏观问题微观化能够更加清晰明了,以及集聚的影响因素对集聚的影响程度。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运用区位熵测算江苏服务业集聚程度,了解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分析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从而为江苏服务业集聚发展提出建议与对策。

写作大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Nareshamp;Gary(2001)对金融服务企业选址于服务业集群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们分析了该行业集聚的机理,从而得出金融服务业集聚有利于提高企业声誉、维护长期客户关系的结论。Ciccone(2002)采用合并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密度指标,研究了产业集聚对欧洲五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经测算,这些国家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的弹性指数为4.5%,稍弱于美国的5%。邱灵、方创琳(2013)以北京市为案例区,基于基本单位普查和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数据,运用Thie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代尔系数、EG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地理联系率进行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就业人数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差异更为明显且呈现扩大趋势,功能区间发展差异的贡献最大。

刘刚、黄炎(2013)采用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和含权的复杂网络平均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参数,分别度量集聚规模和程度,对仅与区位因素比较偏好密切相关,而集聚程度与区位因素比较偏好、不同偏好下的区位因素变化有关。刘修岩(2009)借鉴了Ciccone和范建勇的做法,用我国2003年~2006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集聚因素对城市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通过工具变量法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后,作者发现就业密度和专业化水平对非农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刘辉,申玉铭(2013)运用GIS技术对北京金融业进行矢量化分析,并借助区位熵、均匀度指数与空间缓冲区三个指标测度北京金融业分行业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北京金融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区和郊区内沿,中心区内金融业空间布局相对均匀且不同类型金融业空间布局有较大差异。

丁静秋、赵公民(2013)以中部六省共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计量回归模型对服务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不同,主要取决于产业关联程度、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投入水平、信息化水平、城市规模和对外开放水平的影响并倾向于在多样性的产业环境中集聚。祝佳(2012)采用区位熵计算1999年与2010年广东省各市服务业总体区位熵指数,并研究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正向效应,但服务业集聚效应存在行业差异。其中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较大,而传统服务业集聚对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1.1-2022.12.31,确定论文题目,制订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上交导师查阅;

2022.1.1-2022.4.10,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同时翻译相关英文资料;

2022.4.11-2022.4.20,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刘修岩.集聚经济与劳动生产率: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7):109-119.

[2]邱灵,方创琳.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地理研究,2013(1):99-110.

[3]刘刚,黄炎.区位因素比较偏好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金融和软件业为例的模拟分析.系统管理学报,2013(2):283-288.

[4]丁静秋,赵公民.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81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3(10):166-170.

[5]刘辉,申玉铭,邓秀丽.北京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及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13(5):61-68.

[6]王璐,张东生,王瑞雪.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18):191-192.

[7] 刘现淮.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市场,2014(23):66-69.

[8]马涛.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5):9-11.

[9] 任英华,游万海,陈雪梅.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10):65-69.

[10]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41-150.

[11] 朱海燕,魏江.知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升级-基于#8220;关系-结构#8221;嵌入的分析[M].科学出版社,2013(1):167-173.

[12] 谢兰兰.基于区位熵指标的河北省现代服务业集聚水平分析[J].中国商贸,2012(25):223-224.

[13] 陈曦,吕斌.中小城市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4):105-111.

[14]Nareshamp;Gary.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ritish Financial Service[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1,21(4):33-61.

[15]A.Ciccone.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2,2(46):213-22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