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提升并且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追求幸福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我国政府也大力重视关注百姓的民生问题,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问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对于一个拥有5.5亿农民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农民幸福感就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幸福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是研究居民的主观意识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近年来,越爱越多的研究发现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居民收入水平也体现出明显的增长提升,但是人们并没有感到更加的幸福反而降低了居民的主观幸福程度。这一现象出现在美国,中国以及欧洲等众多的国家,这一现象又被称之为“伊斯特林幸福悖论”。对于这个现象相关学者主要的解释变量为机会不均等,并且发现变量之间存在中介效应。本文中将社会信任作为中介变量,体现了机会不均等对于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解释机会不均等是如何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从整个社会来看,提高居民幸福感首先会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往往幸福感缺失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这也符合为人民幸福执政的理念,更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本文从社会信任在机会不均等和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中介效应入手,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近年来,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越来越多,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幸福感的多种影响因素是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有一部分人对不同群体进行分组研究,在其中提高农村人民的幸福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cgss2015年数据,观察了机会不均等,社会信任对农村人口的幸福感的影响,并验证社会信任在机会不均等影响农民幸福感时是否存在中介效应。通过实证研究表述一些个人观点以及建议。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倪超军(2020)同时指出了收入平等是收入分配的结果,机会的平等更多的是指过程的公平,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加重要“机会平等导向”的社会发展模式将会是幸福感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龚丽媛,朱玉婵(2020)通过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相对收入方面农村居民如果感觉收入公平的话,他们的幸福感会越强。基于不同群体视角的研究,张彤进,万广华(2020)基于2013年至2015年的cgss数据,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机会不均等,社会资本与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机会不均等的扩大,农民的主观幸福感会下降,但是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农民的主观幸福感,认为社会资本作为机会不均等影响农民主观幸福感的传导渠道,社会信任是主要的实现方式。也就是说社会不均等会影响农民的社会信任程度从而导致主观幸福感的变化。
二、国外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2月11日前完成开题工作;
2022年3月19日前完成初稿和初步检查;
2022年5月14日前完成论文的修改,定稿,外文文献翻译工作;
5. 参考文献
[1]郝乐,张启望.幸福指数及其统计测量[j].统计与决策,2020,36(17):38-42.
[2]吴翠红,吕学梁.收入差距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3(02):116-125.
[3]龚丽媛,朱玉婵.收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13):161-162.阳义南,章上峰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