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技术选择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开题报告

 2022-06-30 22:54:2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场全面的经济改革,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2%;近10年国内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10%。

根据奥肯定律,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也就是说,经济增长速度快,就业水平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技术进步使资本或技术替代劳动,表现为#8220;挤出效应#8221;;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会带来产品创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表现为#8220;补偿效应#8221;。

至于哪个效应更加明显,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

本文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运用模型分析2000-2014年技术进步对我国就业水平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8220;李嘉图之谜#8221;[1],即李嘉图在工业革命时期对技术替代劳动力的认识: 技术进步既会破坏旧的工作机会,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工作,是一把#8220;双刃剑#8221;。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没有形成统一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技术进步对就业具有收缩效应。

姚战琪和夏杰长[2](2005)通过对中国31 个省区市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了技术进步造成就业的减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论文研究计划及进度如下: 1、2022年11月15日--2022年12月31日,阅读、翻译文献及收集数据,完成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1日--2022年3月15日,初稿的撰写。

具体步骤如下:(1)引言:阐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和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中已完成);(2)模型构建:#61569;确定研究的变量,对变量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处理;#61570;运用数据包络或随机前沿方法得到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

求出技术选择的指标(technology choice index);#61571;构建静态计量模型并修正;④考虑滞后期建立动态计量模型并分析;⑤进行相关计量检验。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大卫#8226;李嘉图( David Ricard).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67-90. [2] 姚战琪,夏长杰.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58~67. [3]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孔伟艳,朱攀峰,娄季芳译.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8:148-202. [4] 焦霖.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的影响--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证据[J]. 湖南社会科学,2013,01:159-162. [5] 朱翠华,李建民.技术进步就业效应新解[J].财经科学,2012,04:53-61. [6] 卡尔#822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7] Aghion P,Howitt P.Growth and Unemploy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1994,61(3). [8] 张浩然,衣保中.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经济经纬,2011,05:14-17. [9]朱轶,熊思敏.2009.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07 - 119. [10]冉茂盛,邹亚丽.基于VAR模型的技术进步就业效应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7:110-116. [11]赵利,王振兴.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13-117. [12]王燕飞.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的路径选择与城乡就业统筹[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9-29;99-105. [13]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 季刊) ,2002,第1期. [14]林毅夫,董先安,殷韦.技术选择、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J].财经问题研究,2004,第6期. [15]林毅夫,刘明兴.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J].经济研究.2004.第7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