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城镇居民储蓄的经济要素的实证分析开题报告

 2022-06-24 23:14:2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储蓄是指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一种存款活动。又称储蓄存款。储蓄存款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存的主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最重要特点是高储蓄、高投资和出口导向。这种模式在过去的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造成了中国今天经济增长的严重不平衡。一方面,高储蓄率不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裕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高储蓄率下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由此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储蓄率随着经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高储蓄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储蓄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如果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缺乏市场化和透明度,投资就会变得缺乏效率,那么高储蓄推动的高增长就令人怀疑;如果居民过度重视高储蓄而忽视消费,这不仅会降低当期福利水平,而且会导致消费对增长推动不力,从而陷入凯恩斯所谓的#8220;节俭悖论#8221;。因此储蓄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必然存在一个最优储蓄率。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实际GDP每年增长率在7-9%左右,而资本的净边际产量在0.9%左右,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所以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大于黄金律水平,即我国的储蓄率是处于偏高的水平,相应的消费率就会偏低。所以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降低我国的储蓄率以达到一个最优储蓄率,以此扩大内需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被视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的差额,因此储蓄被认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和消费,因此,传统理论认为,储蓄率的高低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储蓄)倾向。一般而言,可支配收入越高,储蓄率越高。从另一个方面看,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储蓄率越低。而边际消费倾向可能取决于以下诸多因素:利率、人口因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等。为了方便数据收集,我们选定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作为影响城镇居民储蓄的两个主要的经济要素,选取1979年以来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通过计量经济工具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最终得到模型的结果。这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分析模型的结果加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达到调节储蓄率的目标,合理分配居民储蓄和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居民储蓄是国民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国际经济学界对于居民储蓄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传统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储蓄率的高低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

一般而言,可支配收入越高,储蓄率越高,即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loayza(2000)的跨国经验研究表明,人均收入水平是居民储蓄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且该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比发达国家更为显著。edwards(1995)采用了36个国家1970年到1992年的面板数据来探究各国储蓄率的决定因素,也发现人均收入增长是家庭储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从另一方面看,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储蓄率越低。而边际消费倾向可能取决于以下诸多因素:利率、人口因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等。按照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储蓄水平与利率水平存在着正相关。summers(1984)通过对储蓄的利率弹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利率的上升将会导致家庭储蓄的增加。本文认为此前的大多数研究都低估了储蓄的利率弹性,而据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储蓄对于利率具有高度弹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本文就各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及计量软件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实证分析各因素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高低的影响显著程度。为此,本文分为以下四节。第一节是有关数据、变量的介绍和模型的构建;第二节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检验及模型的修正;第三节实证分析了各变量的关系和对于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的显著性,并得到最终回归结果;第四节则是对前面分析的结果的概述和给出的一些政策建议。

论文研究计划如下:

确定选题--2022年11月30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loayza,norman,klaus schmidt-hebbel and luis serven.what drives private saving across the world?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82(2):165-181.

[2] modigliani,f;cao,s.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 ra-ture,2004,42(1):145-170.

[3]kraay,a.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0,14(3):545-57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