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和劳动人口将从农业逐渐转移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转移到商业和服务业,这就是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克拉克认为,这是所有国家在经济进步过程中最具有一般性的规律。20 世纪下半叶,全球经济发展出现崭新的迹象,即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经济的高服务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富克斯 (fuchs,1968)将之称为#8220;服务经济#8221;(theservieeonomy),贝尔(bell)称之为#8220;后工业化社会 #8221;(post-industrialization)。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8220;知识型社会#8221;的延伸,服务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专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具有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等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逐渐从传统服务业当中分离出来,全球经济正在实现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 并开始向现代服务经济转变。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国际化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全球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平均值已达到 60%以上,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 70%以上;在就业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重已达到 70%左右,少数发达国家业已达到 80%以上。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中,世界上主要的发达的、现代化程度高的、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如欧盟、日本、美国等,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就业人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等方面,在三次产业中均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经济越发达的国家,服务业也越发达。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城乡差异很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全国的区域发展差异来说,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较差,东、中、西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钱纳里多国模型等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服务业也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应的比重。但是我国却出现了服务业比重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高速增长并存的状态,这种畸形的产业发展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根据江小涓(2004)等学者对我国区域服务业的研究,发现我国区域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胡霞(2006)等也发现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地区的#8220;核心-外围模式#8221;。为了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这两个重要财政变量,影响社会总供求,进行宏观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向导作用。财政税收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财税政策的角度看,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的税收政策,以支持服务业的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财税政策的分析,研究影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并针对现行服务业财税政策存在的不足提出促进现代服务业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引言
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两种趋同现象
(一)不同尺度空间的划分与特征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主要从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内涵、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及其与工业化、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出现的集聚现象与效应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主要有向俊波、陈雯(2003)从维持二级城市经济持续成长的角度出发,以上海市区的三座特大二级城市苏州、无锡和杭州为例,研究了二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二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市场、优先发展部门、产业组织、制度环境的营造等方面探讨了加速二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可能途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2004)就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科技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及未来20 年我国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发表了一些看法。盛世豪(2005)认为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快速变革的重要阶段,应顺应全球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加快发展服务业,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朱珍华、夏训峰(2006)研究了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出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罗时龙(2006)通过对服务业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服务业发展的源泉及服务业增长的效率,得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温燕(2006)对现代服务业对杭州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得出杭州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了消费领域,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为今后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王晓娟(2007)通过研究上海服务业发展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未来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选择在长三角区域内形成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模式。苏启林(2013)通过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服务业专业化特征可见,两大经济圈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存在以下异同点:(1)长三角城市专业化水平相对比珠三角城市低,珠三角城市专业化水平变化幅度没有长三角地区变化幅度大,珠三角城市服务业产业结构相对趋于稳定,长三角中心城市服务业正处于向综合性转型阶段,大部分外围城市服务业处于形成专业化部门的阶段,经济圈整体产业结构仍在调整进程中,发展速度较快。(2)除个别中心城市外,其他城市服务业优势子行业不多,且结构相近,珠三角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金融、地产和租赁商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相对薄弱;长三角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批发零售、租赁商务,科研勘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居民服务相对薄弱,中心城市重点扶持行业不同,体现出经济圈的总体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差异。(3)从整个经济圈近几年变动情况看,珠三角的变化幅度很小,较为平稳,而长三角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珠三角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已基本稳定,而长三角各城市服务业早期专业化程度较高,当前还在不断变化调整中。(4)通过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服务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见,两者均为负相关,即共同反向支持了经济圈内服务业产业结构趋同合意的理论预期。王军虎(2008)建立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数量均衡关系及其短期误差修正模型,研究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曾国平、袁孝科(2010)通过研究我国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舒雄军(2012)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吉林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并且影响越来越明显,但是影响仍然偏小,针对这一问题,文章给出了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等对策建议。
国外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查阅和收集论文资料、确定论文的选题。(第7学期第7周-第7学期第9周)
(2)按要求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并提交指导老师批阅。(第7学期第10周至第15周)
(3)开题报告合格后,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提交老师修改。(第7学期第16周至第8学期第5周)
5. 参考文献
[1]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16-25.
[2]谷彬.中国服务业区域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兼论地区工业化对服务业的挤压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9:76-80.
[3]王波.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数量经济学,2009.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