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2010年基本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04年11月29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协议》规定,除双方在2004年1月1日已先期进行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敏感性农产品外,从2005年7月20日起正式启动降税过程,分阶段削减关税,到2010年相互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关税。cafta建立后的关税削减会带来双方贸易商品价格和数量的变动,这种变动会体现在双边消费者的需求上。需求的变动,会改变各成员厂商的生产行为,通过观察产品的竞争或互补性,厂商会转而生产本国有比较优势、或者有规模效应或者是资源相对丰富的产品,长期来看,会带来成员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现有的贸易结构。近几年有很多研究,以周曙东(2010)为代表,从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现状以及长期贸易政策变动的角度出发,利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分析cafta的建成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这些研究将对中国调整国内生产及制定对东盟的贸易政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几年的海关进出口数据,选取几个主要的产业部门,与这类研究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希望能针对产业结构调整及贸易政策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
近年来,学者们对cafta进行了大量研究,代表性成果如下:
在国外对东亚乃至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区(fta)的研究中,davidd.selover(1999)首先分析了东盟各个国家的相互依赖情况,结合各国贸易产品的构成和国家现状,对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suthiphandchirathinat(2002)通过研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背景和现阶段发展过程进行了介绍并基于以上现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yue(2005)的研究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机遇和挑战并存,东盟国家与中国在能源、自然资源存在的互补性以及中国巨大的市场是自由贸易区未来发展的机遇,而挑战则主要表现在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在出口市场较强的竞争上。park(2007)利用关税同盟理论检验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双方所带来的益处,根据贸易区设立前后的双边贸易规模和关税结构结果对比表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于中国和东盟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为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主要产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本项目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初步研究从中国东盟建立到近几年为止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及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平衡情况。
(2)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结构的变化。通过图表等描述性统计方法研究商品分类、中国出口到东盟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动及中国从东盟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动。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第一,描述统计性方法。通过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来研究中国与东盟的整体贸易情况。
第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理论等形成多维理论架构,将国际贸易学、应用统计学、产业经济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主要产业部门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4. 研究创新点
目前,针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贸易影响的研究往往是从宏观层面进行定性描述,如果能通过定量分析得出CAFTA的建立对中国细分产品进出口的影响,将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合作、国内生产调整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近几年的海关进出口数据入手,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几个主要产业部门的影响,并与GTAP模型分析文章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将更具说服力。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11-2014.12:文献查阅。系统查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领域相关文献,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基础。
2014.12-2015.01:开题报告的撰写。
2015.01-2015.03:搜集并整理数据。搜集并整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至最近几年的海关进出口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得出初步的结论。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