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218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研究问题与意义 20世纪中叶以来,服务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服务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逐步得以完善:以运输、建筑、旅游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以通讯、计算机、金融、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未来服务业的竞争将逐步转向以通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竞争。 通讯服务贸易是构成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瓶颈。从整体范围来看,我国通讯服务贸易与运输、建筑、旅游等传统行业相比,贸易数额较小。2017年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约为277.67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2.17,仅占世界通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5.26。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近年来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7年增长率仅为4.66,低于世界同期的6.4,也低于我国服务贸易8.86的年增长率,相较于前几年超过30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为什么我国通讯服务贸易比重偏低并且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呢? 近年来,科技突破和技术进步不断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也不断加强了通讯服务业国际竞争的强度和深度,通讯业自身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自身走向世界市场开辟更广阔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通过研究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竞争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服务贸易的内涵和分类 在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成立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服务贸易都并未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列入其管辖范围,直到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根本的改观。从1995年至今,服务贸易已经作为一个独立于货物贸易的单独领域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服务本身及其国际交换的复杂性,不同学者以及经济组织在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上观点各异。国外学者GazaF在其《国际服务贸易》(InternationalTrade in Service)一书中,将其阐述为“服务行业部门的产出向其他居民的出售”。国内学者如陈宪认为“服务贸易是国与国之间服务业的贸易往来”,“在无形贸易中扣除要素的服务贸易即为通常意义的服务贸易”。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经济组织对于服务贸易含义也有所不同,如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将服务贸易定义为,“货物的加工、装配、维修以及货币、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为非本国居民提供服务并取得收入的活动,是一国与他国服务交换的行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则认为,“服务贸易是指国家或代表其他缔约方的一个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以缔约方提供所指定的一项服务”。 虽然站在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国际服务贸易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目前能较好地反映国际经济实践,有利于较完整的贸易统计,同时又为各方普遍接受的一种定义是在乌拉圭回合谈判重要成果之一——《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有关服务贸易的分类式表述,GATS依据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将服务贸易定义为4类:跨境交付,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国领土内向另一成员国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境外消费,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国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国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商业存在,指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国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为另一成员国国内消费者提供服务;自然人流动,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国的领土内提供服务。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142个项目,通讯服务是其中的一类。通讯服务是指提供与信息产品、操作、存储设备和软件功能等有关的服务,包括邮电服务、信使服务、电信服务、视听服务等。 二、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梳理。 从国际贸易理论角度出发,定义为一种比较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国或一个企业之所以比其他国家或企业有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其在生产率、生产要素或者所有权(主要是指企业对品牌、技术能力等的所有权)等方面有比较优势。而按照新贸易理论的解释,竞争力是某种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反映。 从国际贸易角度出发,定义为出口份额及其增长。Markusen(1992)提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中,一个国家通过贸易使实际收入的增长高于贸易伙伴,则说明其有竞争力。OECD(1986)出版的《科学、技术和竞争力》一书提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外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而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加总或平均的结果”。 从国际竞争力的来源角度出发,MichaelEPter(1990)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分析框架来解释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应用其方法对十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其基本观点是: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竞争优势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要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此外还有机遇和政府两个重要变量可能产生影响。以上所述即为著名的“钻石模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理论界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研究是比较多的,尽管出发的角度有所差异,得出的结论也有些不同,但笔者总结认为国际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持续增长的能力。 (二)国际竞争力的测度 目前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测度研究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理论角度出发构建相关模型进行测度,另一类是通过定义测算某些指数进行衡量。 对于第一类研究,研究者倾向从决定企业国际竞争力因素的角度出发。韩国学者赵东城(1994)在批判继承波特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九因素”模型。该模型强调用人的因素和物质因素来解释国际竞争力,其中人的因素包括工人、政治家、企业家、专家;物质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其他商业环境。同时,将机会作为一个外在因素加入到上述8个因素当中,进而测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国内学者陈佳贵将企业竞争力分解为9个因素:价格、成本、规模、销售力量、反应速度、组织领导能力、外部环境、技术先进性、质量与服务。并且深入讨论了这些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第二类研究,研究者通常都会定义并计算某一指标,然后将指标进行国际间横向或者国内年度纵向比较,进而测度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变化趋势。战岐林(2009)基于电影音像业和通讯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对比,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中各个产业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发现通讯服务业竞争力下降最多;电影音像业竞争力提升最大。而原因在于通讯服务业始终保持着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而电影音像业的竞争程度则不断加强。作者认为高度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中能够成长出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张国军(2015)基于中日韩通信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使用IMS指数、RCA指数、TC指数对三国通信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通信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要高于日本和韩国,在亚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就RCA指数而言,中国小于0.8,说明中国通信服务贸易在世界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此外,中国通信服务贸易TC知乎接近0,也表明我国通信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一般。于谨凯等(2016)通过建立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模型,测算2001-201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43个国家(地区)的通讯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研究表明中国通讯服务商品技术含量偏低,位于全球通讯服务价值链低端。对复杂度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中国通讯服务商品技术内涵没有显著提高,主要受通讯服务贸易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的制约。 三、关于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 虽然现在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的外部显示性指标愈发趋于完善,然而其却忽视了企业竞争力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指标本身并不能解释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原因,也无法揭示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更无法对企业如何从本质上提高竞争力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建议。国内外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点,近年来有关企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也逐渐增多。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早,Hardin等(1997)选取FDI作为影响因素来研究其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并且认为如果把FDI放入服务贸易的价值估算,其影响力更大。RaghbendraJha和SumitKMajumdar(1999)从电信服务业的基础层面出发,以1980-1995年的23个经合组织成员的数据,研究了蜂窝技术扩散对这些国家电信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可以影响电信部门生产率表现的许多其他变量,蜂窝技术扩散对于电信部门竞争力可以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另外,竞争环境的自由化是加强生产率的重要因素。GegeVerikios和XiaoguangZhang(2001)利用GTAP模型实证研究证明通过电信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竞争可以使整个社会获得收益。结果表明,如果能使贸易自由化,那么发展中国家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HolgerBreinlichy& ChiaraCriscuoloz(2009)利用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两国的相关数据,时间段上虽然只选取了2003年到2005年,但是他们建立了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并对服务贸易在欧盟25国及世界范围的竞争力做了系统分析。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学者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也较多,大多是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下进行的。陈虹等(2010)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的理念,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国民收入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服务贸易开放度和服务业发展的水平,而外商投资等因素的影响力度十分有限。张慧(2014)利用我国1982-2011的年度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并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选取的多维变量中得到代表变量信息的主要因素以消除多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再利用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率、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等因素对服务贸易进出口均有显著影响。周先光等人(2017)结合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实际情况,拓展了波特的“钻石模型”,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代表通讯服务业的产业竞争力的因子每提高1个标准单位,就可以使通讯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540个标准单位;代表通讯服务市场开放化的因子每提高1个标准单位,就可以使通讯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0.187个标准单位。 还有些学者围绕国家的经济水平、消费水平、开放水平等角度选取相应指标进行研究比较。李静萍(2002)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选取了17个世界服务贸易主要国家的数据,研究服务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及年增长率、货物出口和进口等宏观因素的关系。修媛媛等(2014)回顾了中国电信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自由化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管制的差异、立法差异性及其他相关政策对电信服务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使用引力模型检验管制和政策的差异性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双边电信贸易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国家控制领域的壁垒越多对电信服务贸易的阻碍就越大。 四、文献述评 近年来,随着通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其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内外学者愈发重视对通讯服务贸易的研究,对于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由于对通讯服务贸易的理解和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其研究也是从不同角度展开的。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通讯服务贸易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近年来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外部显示性指标愈发趋于完善,其中绝大多数是通过时间数据来计算竞争力评价指数,也有些学者从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因素的角度出发,并在对比后得出结论。另一类研究主要关注对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在关于影响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实证分析中,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等局限,国内外几乎没有对于某一国家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同时也缺乏完善的影响指标体系,绝大多数是针对某个方面的影响效应研究,并且大部分选取的影响指标都仅针对于出口方面。因此,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亟待在深度和广度上迅速扩展。虽然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但仍对后续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13-23 2、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3、耿献辉,张武超.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月刊.2018(10)39-46 4、黄满盈,邓晓虹.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7):3-9 5、李秉强.亚洲发展中成员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80-84 6、李静萍.影响国际服务贸易的宏观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11)14-17 7、李文妍.中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8、李杨,蔡春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75-79 9、李颖.中国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对外经贸.2013(7):21-23 1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1月 11、汤婧.电信服务贸易出口:现状、路径选择与发展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7(7)87-90 12、万先红.入世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变动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5)43-47 13、王峰,周文帅.中国与东盟国家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亚太经济,2012(6) 112-117 14、吴燕红,中美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78-79 15、修媛媛,付亦重.中国电信服务贸易管制及政策差异性影响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5)91-101 16、易建行,成思.中国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1984-2008[J].国际经贸探索.2010(11):33-38 17、于谨凯,蒋雪莹.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双月刊).2016(4):58-65 18、张国军.中日韩通信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中国商贸.2015(3)99-101 19、张慧.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变动情况——基于1982-2011年数据的经验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4(6):56-67 20、周先光,王绿荫.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11):86-90 21、朱连心,余升国.中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的比较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3)45-46 22、Gaza F.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 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3、Hardin,A. Holmes,L.1997.ServicesTradeFeign Direct Investment [Z] Staff research paper, IndustryCommission,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s. 24、HolgerBreinlichy, Chiara Criscuolo. Austriascompetitiveness in trade in services [J]. FIWResearch Repts.2009 25、MichaelEPter.Th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New Yk FreePress, 1998 26、RaghbendraJhaSumitKMajumdar.A matter of connectionsOECD telecommunications sectproductivitythe role of cellular Technology diffusion[J].InfmationEconomicsPolicy,1999,11243-269 27、RidAGershon.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Industry StructuresPlanning Strategies.[J]Lawrence ertbaum associates. 2001
|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本研究通过利用2005年-2017年中国及美国、德国等世界主要通讯贸易强国通讯服务贸易数据,以定性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及国际竞争力变动情况,并研究分析影响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提高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的建议,为促进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本文主要回顾了服务贸易的内涵与分类,同时对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与测度方法、影响竞争力的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述评。
1.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想结合的方法。
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了我国通讯服务贸易规模和增速,出口结构问题,并选择美国、印度等通讯服务贸易发达的国家作为对照,运用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测算这些国家的通讯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更具有说服力。
1.2.1国际市场占有率(IMS指数)
该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之比。比值越大,则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MSijXij/Xwj (1)
式中IMSij是指i国第j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出口占有率指数,Xij是指i国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Xwj是指全世界j产品的总出口额。
1.2.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该指数可以用来分析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Wj/W) (2)
其中RCAij表示i国家j商品或服务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j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Xi表示i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总额,Wj表示世界j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W表示世界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总额。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能够反映某国出口商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大小。
表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取值及其含义
取值范围 | 含义 |
RCA<0.8 | 竞争力较弱 |
0.8≤RCA<1.25 | 竞争力一般 |
0.8≤RCA<1.25 | 竞争力较强 |
RCA≥2.5 | 竞争力极强 |
1.2.3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
该指数表示一国某行业进出口贸易差额和该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用来衡量该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出口竞争力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TC(A-B)/(A B) (3)
其中,A表示一国某类商品或服务的出口额,B表示该国该类商品或服务的进口额。TC的取值范围为[-1,1],其值越接近0,说明竞争优势越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竞争优势大,越接近1,竞争力越强。反之,说明竞争力越小。如果TC-1,说明该国某类商品或服务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如果TC1,说明该国某类商品或服务只有出口而没有进口。
1.3建模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在总结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外因的影响因素,选取人力资本、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府管制等多个具体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1.3.1钻石模型理论
根据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的“钻石模型”,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有两组:4个内生决定因素环境因素和2个辅助因素影响因素。4个内生决定因素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两个辅助因素是政府和机遇。这6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完美的钻石体系,如图所示:
图1 波特“钻石模型”的基本框架
(1)生产要素。波特教授认为在传统生产要素对于一国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所起作用是有限的,相较而言,一国的要素创造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更为重要。人力资本(X1)和技术要素(X2)可以很好的反映一国通讯服务产业的生产要素水平。通讯服务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需要人才的投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需求要素。需求是产业发展和冲刺的动力。主要指国内外市场对服务的需求本质,它对一国产业竟争力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根据波特的理论,需求条件对本国产业技术革新和质量提高产生压力,并通过国内需求的扩大增加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本研究选择国内需求(X3)和国外需求(X4)两个影响因素作为需求要素指标,可以较好的反映需求对竞争力的影响。
(3)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波特认为,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可以为主导产业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并加速主导产业的创新与升级,建立和巩固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服务业是在农业和制造业的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并且是服务于货物贸易的,所以选取货物贸易发展水平(X5)作为相关产业指标;此外,制造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也促进通讯服务贸易的发展,所以选择第二产业发展水平(X6)作为支持性产业指标。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基于企业自身的战略、结构和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是企业形成优势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战略是指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拥有明确的经营目标,具备完善的组织结构,同时要了解同行业中的竞争状态来保持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势。通讯服务业属于高投入、高壁垒的自然垄断行业,因此保证企业的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是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竞争力。所以本文选择研发投入(X7)作为衡量指标。
(5)政府与机遇。政府和机遇对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尽管这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但却不能忽视。政府通过制定法律、经费投入、政策性法规等鼓励某种产业的发展。同时,如果政府鼓励出口的话,通讯服务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的技术,提升发展空间。因此,本文选取通讯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水平(X8)和汇率因素(X9)两个指标来进行衡量。
1.3.2计量回归模型
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以下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各解释变量对我国拟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情况。
首先进行主成分分析,假设主成分分析的函数表达式如下:
F1β1lnX1 β2lnX2 β3lnX3 β4lnX4 … (4)
F2β5lnX5 β6lnX6 β7lnX7 … (5)
F3β8lnX8 β9lnX9 … (6)
LnExα1F1 α2F2 α3F3 … (7)
由于根据主成分建立回归方程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分析综合主成分对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而是为了计算各个具体指标对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程度。进一步地,我们将各个原始解释变量按照综合主成分以及主成分F以及F1、F2、F3…的表达式带人方程中,可以得到各个具体指标与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回归方程,如下式:
LnExγ1lnX1 γ2lnX2 γ3lnX3 γ4lnX4 γ5lnX5 γ6lnX6 γ7lnX7 γ8lnX8 γ9lnX9 (8)
表2 主要解释变量
| 衡量指标 | 替代指标 | 数据来源 |
生产要素 | 人力资本(X1) 技术要素(X2) | 中学入学率 互联网普及率 | 中国统计年鉴 |
需求要素 | 国内需求(X3) 国际需求(X4)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世界经济增长率 | 中国统计年鉴 WTO数据库 |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 | 货物贸易发展水平(X5) 第二产业发展水平(X6) | 货物贸易出口额占GDP比重 第二产业增加值 | WTO数据库和IMF网站
中国统计年鉴 |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 | 研发投入(X7) | ICT支出占GDP比重 | 世界银行数据库 |
政府和机遇 | 通讯服务贸易市场开放水平(X8) 汇率因素(X9) | 外贸开放程度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 世界银行数据库 |
1.4逻辑与历史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影响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因素之后,为我国通讯服务贸易更好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是逻辑分析法。选取2005年-2017年的历史数据,可以更好的看出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历史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这是历史分析法。
2、技术路线
3、可行性分析
(1)研究问题的可行性
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而以通讯、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通讯服务业的发展。本研究旨在研究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情况以及影响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的因素,因此本研究为提高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前文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中已有相关研究的文献概述,可为本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2)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都具有可操作性。
(3)数据来源的可行性
本文采用2005-2017年最新的数据,具有时效性,数据来源于WTO数据库、IMF网站、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库以及我国历年统计年鉴,因此数据不仅高质量而且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4)技术方面的可行性
本人在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课程,并且主持过校级srt项目,能够较好的运用stata软件,能够通过数据分析获取所需的结论。
4. 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是针对通讯服务贸易这一新兴具体领域进行的,并且选取中国及美国、印度等有代表性国家,从显示性和分析性指标,借助IMS指数、RCA指数、TC指数测算这些国家2005-2017年间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化,并且对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国际间横向、国内年度纵向比较分析,更具有说服力。在影响因素方面,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主成分分析法提炼出影响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因素,再用因子得分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找出影响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 研究计划 | 研究成果 |
2018年12月-2019年1月 | 开题阶段,重点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上数据库资源,对课题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了解我国通讯服务贸易相关情况,充实对于该课题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并记录和学习未来可能利用的知识,如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建模方法等。 | 文献综述、确定课题、开题报告 |
2019年2月-3月 | 先向老师请教并讨论确定收集的指标,进行部分数据的收集进行分析,找到不足之处和未涉及的内容,进行指标调整或其他方面的改进。经过较为全面的思考,形成最终的指标设定。收集数据,以及其数据的汇总、归类等初步处理。 | 确定研究的因素指标,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简单分析 |
2019年4月 | 结合研究方法,利用计量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探讨我国通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的修正及完善模型,并根据结论完成论文初稿。 | 完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完成研究课题初稿 |
2019年5月 | 请教老师,对论文思路及整体结构、语言把握等方面进行斟酌修改,不断完善修改初稿,上交终稿并进行课题汇报。 | 修改完善论文、进行课题汇报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