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382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21世纪中国政府的重要战略,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有利于打破世界货币体系美元独大的僵局,开辟一条货币国际化的新道路。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跨越国界,在境外履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主权国家货币发展为区域货币,并最终成为世界货币的过程。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达到一定程度;第二,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主要投资工具;第三,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的国际贸易比重不断增加。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中,人民币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已经被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已成必然趋势。
随着第二次汇率改革的进行,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正式开启。从第二次汇率改革决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到中国与多国成功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再到建立起多个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和规模,决定未来中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将更多的作为结算货币参与到进出口贸易中,对进出口企业来说,这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有利于减少汇率风险,扩大贸易规模。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也使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国内很多学者和经济学家认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或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有学者对此问题持不同态度,赵海宽认为,虽然成熟的国际货币必然是可以自由兑换的,但货币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并不一定要求完全的自由兑换。丁剑平等指出没有必要把充分可自由兑换作为起步的前提条件,中国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因素大于不充分可自由兑换的限制因素。赵庆明认为资本项目可兑换与货币国际化从根本上不是一回事,不存在顺序上的承接关系,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影响程度针对不同的货币可能是不同的。袁宜借鉴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认为应通过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政府对国际化进程的积极推进等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姜波克等从国际货币职能的角度指出人民币要经历从初步国际化的货币到完全国际化的国际货币再到国际中心货币的漫长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将伴随着我国的汇率政策由稳定走向浮动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查贵勇通过比较当代中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德、日情况,从国民经济实力、出口贸易、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等角度出发,指出人民币已具备国际化的基本条件。蒋万进等通过构建货币国际度指数体系,加权相关指标后测算了2002年相关货币的国际化综合指数,以美元国际化的水平为标准100,其中欧元的国际化程度接近40,日元为28.2,人民币为2,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
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引起了不少国外学者的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早在1999年就在德国《明镜》周刊上发表文章,指出20年后这个世界上将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货币。在南美和北美,美元将通用;在亚洲,中国的人民币将占主导地位;而在其余地区欧元将成为主要货币。2001年,《远东经济评论》发表题为人民币的时代的评论文章指出:在21世纪头几十年的某个时刻,随着人民币实现完全兑换,很快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之后的世界上兑换频率第四高的一种货币,世界将获得一种新的全球性货币,人民币将会打破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平衡,如果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重视程度不够,那就会面临风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肯尼斯罗杰夫发表文章称:未来,如果全球只剩下三到四种主要货币,那么人民币将是其中之一。人民币有资格成为与美元、欧元比肩的世界级货币。欧元之父蒙代尔指出,随着中国两岸四地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及四种货币双向流通的加强,最终必将在中国区出现一个最适度货币区,实现中国大陆和港澳台货币的统一,实现人民币区域化。dobson和masson的研究认为,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国际化已经具备相当的条件,这为人民币未来实现国际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当前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多基于定性分析和传统的单方程计量回归模型,对于目前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而言,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应用一套综合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 研究创新点
本文从结构、规模等方面具体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在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动态的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