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得益于较早的对外开放及市场化改革,我国制造业相对国内其它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991~2002年中国的制造业生产指数上升了378.6%;占世界制造业生产总额的5%至7%,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被世界所公认。然而,与北美制造占世界份额27%,日本占15.8%相比,中国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人均劳动生产率分别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中国制造业的持久竞争优势仅依靠劳动力低成本、资源驱动和仿制是远远不够的;满足于仿制而缺乏创新活力、缺乏技术储备和产品更新能力,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
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中面临的竞争环境及自身现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理性分析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深层因素,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变。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明确21世纪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在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同时,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演变,劳动力成本上升,能源供给短缺,环境承载压力逐步加强,种种困境迫使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有所改变,制造业必须由依靠要素驱动和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转向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环境友好型发展轨道。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未来发展将会遇到更多风险和挑战,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顺利实现制造业新型化,带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对中国制造业的短板因素、优化途径有正确的认识。
学者们对不同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所存在的短板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已有文献可以归结为问题剖析和趋势预测两类。
第一类为问题剖析,文献主要针对制造业发展存在的短板进行剖析和解读,从而为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吴仁洪等认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不顾客观条件强制性实现重化工化结构,以及长期实行进口替代、脱离社会最终需求的重化工业化是导致制造业无法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吴贵生等从制造业总量水平和制造业质量水平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业国家的差距,不管是总量水平还是质量水平,中国制造业与主要制造业国家差距非常大。金碚等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加入wto以后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不断提升,但中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欧美国家制定的再制造业化战略既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产业服务化、金融化思潮的重大调整,是试图改变产业空洞化的长期战略。该文还深入分析了再制造业化对中国的影响。
4. 研究方案
本论文主要工作为旨在通过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为中国制造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建议:
1)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
5. 工作计划
1)查阅中国制造业相关的资料;进行文献的阅读及整理,写出文献综述;
2)根据文献理论回顾,进行理论分析,初步建立分析框架;
3)进行实地调查及访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