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理由与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生产率增速持续下滑。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在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现象。从短期看,生产率减速拖累了全球 gdp 增速,这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艰难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全球生产率减速有可能是一种长期趋势,将大大降低全球经济中长期的增长水平。
中国自 2012 年起开始进入索罗下行通道,即在索罗收敛定律的作用下,当投资率保持不变、tfp 增长率停留在非正水平时,劳动生产率( 按劳动力衡量的人均收入) 将趋于零增长或负增长。此时的增长是不稳定的:一方面,tfp 增长率可能会保持在非正区间; 另一方面,经济也可能趋于低增长。基于此背景,本文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原因及政策展开深入的研究很分析。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内容 首先对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的关系研究进行梳理,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其次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来对企业经济的展衡量必不可少,利用全球全要素整增长数据,实证研究全球贸易全要素生产停滞对我国影响性;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的建立应考虑目标活动的整体性,加强风险防范目标管理等方面,有利于提升企业综合绩效的相关建议。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阐述与全要素相关的数据与方法。 (2)了解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停滞的原因与政策。 |
(三)写作题纲 1.引言 2. 理论概述 2.1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2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 2.2.1 索洛余值法 2.2.2 乔根森方法 2.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 2.2.4 数据包络分析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Solow (1957)在一般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首次将技术进步纳入到经济增长模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可操作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框架,定量研究生产要素投入增长与产出增长之间的相对关系。Baier et al.(2016)基于 145 个国家的数据,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深入探讨,实证结果表明,这些国家中,仅仅 14%的人均产出增长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 4.2国内研究现状 蔡跃洲、付一夫(2017)基于 1978-2014 年中国数据,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测算,并进一步将其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4 年经济增长中约 1/3 来源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林毅夫、任若恩(2007)的研究结论。通过对我国2000-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的考察,洪俊杰,芈斐斐等(2020)通过研究进一步分析表明,资源配置失衡,产业结构调整,基础研发较弱以及技术引进受阻,是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当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高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强创新以及深化对外开放等策略,尽快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或撰写方案 首先确定论文的重点,在分析有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对其进行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建议。 |
然后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文献,重点地方做笔记,理解有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相关概.
理解有关全要素生产增长率相关概念和内涵、政策与停滞原因,确定了定量分析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其次拟定论文大纲,明确论文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写作思路。 |
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勇,杨沐纯.世界经济会陷入长期停滞吗?[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0(05):204-224. [2]李唐,郑汉林,胡可.新中国70年生产率增长:经验事实与实证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19,7(02):55-79. [3]马洪福,郝寿义.要素禀赋异质性、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28个省市数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8(02):39-48. [4]张长春,徐文舸,杜月.中国生产率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8(01):28-41 56. [5]王曦,陈中飞.发达国家长期停滞现象的成因解析[J].世界经济,2018,41(01):29-51. [6]叶萌,祝合良,孙鹏.中国批发和零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序变化和个体差异——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11):112-121. [7]郭强,张明.全球生产率之谜研究新进展[J].金融评论,2017,9(03):91-101 125. [8]余泳泽.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1978—2012[J].经济学(季刊),2017,16(03):1051-1072. [9]郭强,张明,董昀.美国经济长期性停滞:现状、根源及对策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7(01):141-159 7. [10]蔡跃洲,付一夫.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经济研究,2017,52(01):72-88. [11]刘世锦,刘培林,何建武.中国未来生产率提升潜力与经济增长前景[J].管理世界,2015(03):1-5. [12]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01):56-71 206. [13]谭洪波,郑江淮.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滞后并存之谜——基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09):5-17. [14]刘建国,李国平,张军涛.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63-1275. [15]刘明华.国外服务生产率增长缓慢理论解释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8. [16]GlobermanS.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Spillover''''EfficiencyBenefitsinCanadian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2(1):42-56. [17]Aigner,JandChu,S.F.Onestimatingtheindustryproductionfunction[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8,(13):568-598. [18]D.J.Aigner,C.A.K.LovellandP.Schmidt.Formulationandestimationofstochastic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7 (6) :21–37. [19]NietoM,QuevedoP.Absorptivecapacity,technologicalopportunity,knowledgespillovers,and innovative effort[J]. Technovation, 2015, 25(10):1141-1157. [20]Meeusen,W. and Broeck,J. 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with Composed Error[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17,(18):435-444.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