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区域一体化进程深入推进,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沪等大都市圈随着经济发展而兴起,在推进国家改善三农问题、城镇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和民间先后签署了《南京都市圈规划(2002-2020)》、《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健全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显示出对建设以南京为核心城市的南京都市圈、促进各参与经济方协同发展的勇气与决心。国家的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理论意义:研究南京都市圈区域协同发展,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城市地理学等,对资源整合问题、空间整合问题、跨省都市圈发展问题等进一步深化,并对城市圈协同发展的范本提供经济学的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作为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之一,南京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南京、镇江、扬州、芜湖、淮安、马鞍山、滁州、宣城共同组成了跨省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在长三角带动西部发展中起到纽带作用。而南京都市圈和其他都市圈发展迅猛,目前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阶段。如何打破协同发展中的阻碍,实现不以绿色环境为代价的健康发展、不以牺牲局部利益为代价的协同发展、不以片面追求高绩效为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协同、交通协同、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一个迄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实现南京都市群协调发展,为东部经济带寻求一个普世的道路,对于利用各城市特点进行规划都市建设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一:能否高效协同发展,如何发展。二:与传统都市经济对比研究,发现利弊。三: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找到制约南京都市圈高效发展的瓶颈;为跨省都市圈协同发展提供模板。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首先是都市圈,#8220;metropolitan area#8221;,近年来,对于都市圈协调发展各种研究层出不穷。
都市圈已经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作为不断演化和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众多学者对于都市圈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学者张贡生认为,都市圈是一个地域性、区域性的经济概念,坚持市场为导向,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使得区域交通一体化。唐路等(2006)将都市圈与都市带单独作出区分,认为都市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反映城市功能的地域及周边地区的区域概念。李抗(2009)从经济角度研究都市圈,将其看作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由核心城市及与之有联系的中小城市和地区共同组成的圈层式结构。总体来说,对于都市圈比较公认的理解是认为它是一种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集社会联系、经济联系于一体,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倾向的城镇和地区组成的空间,它将功能集中应对经济全球化时代城镇化不断发展的大趋势。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勒施(1939)最早提出城市经济圈概念,即在市场经济规律条件下,以大城市为中心,从单一的城市市场区域到市场网络最后发展成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大城市圈。日本学者最先提出都市圈概念,并在1960年给出了界定标准。
其次是考虑都市圈的区域协同发展问题。侯建荣等(2009)运用合作博弈论的方法对都市圈各个经济成员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认为互利性和协同性是区域经济合作和正常运转的充分必要条件,需要在都市圈各成员之间建立有效磋商机制。曾刚(2003)从公共设施、行政分割、社会认识三方面明确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机制建设。陈栋生(2005)从区域经济看做国民经济子系统,提出检验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两个标准:①地区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公共产品想用水平;②区际分工协作的发育水平:区域分工和功能耦合,可以享受高效和协调之利。对于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仅关乎都市圈整体的发展,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背景(宏观微观)、研究意义(理论实践)和目的
二、与我国五大都市圈简要对比,重点分析珠三角和京津沪(国外著名都市圈简要概括)
三、阐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发现现存的问题
5. 参考文献
侯兵, 黄震方, 陈肖静,等. 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空间认知分异以南京都市圈为例[j]. 旅游学刊, 2013, 28(2):102-104.
和茜, 王乐, 李袁. 都市圈跨界地区协调规划研究以南京都市圈石湫-博望为例[c]// 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2016.
胡建渊. 南京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d]. 同济大学, 2005.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