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 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目的
通过建立地铁站三维虚拟空间模型,结合微观行人仿真,实现逼真的地铁站环境和客流的虚拟现实动态模拟。利用虚拟现实系统的优势,实现虚拟行人与虚拟环境动态交互行为的精细数据采集,提取虚拟行人与地铁站导向标识交互的动态时空数据,基于导向标识属性及采集的数据构建导向标识系统导向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导向标识系统不同设计方案的精细化评估与方案比选优化,相比传统的仅凭标准规范和经验进行判断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目标、拟采用的技术方案及措施
2.1 设计基本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WXG地铁站现状分析
2.1 武汉地铁香港路站调研
2.2 香港路站导向标识具体情况
第3章 WXG地铁站三维虚拟环境设计
3.1 三维模型的制作
3.2 虚拟行人客流仿真
3.3 三维虚拟环境的整合
第4章 导向标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制定
4.1 点层指标
4.2 线层指标
4.3 面层指标
4.4 评价指标体系
第5章 WXG地铁站导向标识系统优化模型
5.1 模型目标
5.2 模型内参数
5.3 优化模型的建立
第6章 WXG地铁站现实环境中行人的寻路优化模拟
6.1 被试者的征集
6.2 虚拟环境中的寻路
6.3 数据的记录
6.4 导向标识系统的优化
6.5 优化总体效果对比分析
6.5.1 一轮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6.5.2 四轮优化前后总体对比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2.2 设计目标
基于拟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地铁站内的导向标识系统做出评估和优化
2.3 拟采用的方案及措施
2.3.1 基础资料收集与调研
以武汉市某大型三线换乘地铁站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铁站的具体结构,拍摄照片和视频并结合地铁站的平面设计图,核对和校准行人空间及障碍物(如墙、垃圾桶、护栏、闸机、电梯等)的具体位置,并对导向标识进行专项记录和信息采集,之后利用基于拍摄的视频,获取地铁站在出行高低峰与列车到发时的人流走向和人流量等详细资料以备虚拟三维场景建模和模拟使用。
2.3.2 建立地铁站3D虚拟模型
以地铁站的平面设计图为基础,结合地铁站实地调研获取的照片、视频等资料,使用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和Unity三维引擎软件对地铁站进行3D建模,并基于Unity平台实现地铁站静态三维场景在虚拟现实设备(HTCVIVE)中的加载呈现。所使用设备HTCVive详细信息如下:
图2-1 HTC Vive全套设备
图2-2 HTC Vive3D头盔
表2-1 HTC Vive产品参数
品牌名称 | 型号 | 屏幕类型 | 价格 |
HTC Vive | Cosmos Elite | 3K | 7,988 |
2.3.3 地铁站客流仿真及虚拟现实可视化
将地铁站平面设计图通过适当处理后导入到微观行人流仿真软件中,初步生成地铁站行人仿真空间模型,在模型中标记出行人可通行区域及所有对客流有影响的设施(包括墙壁、护栏、楼梯、电梯、闸机、售票机、座椅、垃圾桶等),结合调查所得的人流走向设置行人路径,然后再结合调研所得的视频,获得相关数据,完善模型中的行人流路径和人流量参数设置,实现对地铁站的客流仿真。利用客流仿真输出的行人轨迹数据,在Unity平台上,在已经建好的地铁站三维模型中按照轨迹坐标动态生成三维人物模型,并使之按照计算的轨迹移动,实现仿真结果向虚拟现实空间的植入,最终生成的包含了动态客流的虚拟三维模型达到了逼真重现地铁站环境的目的。
2.3.4 建立地铁站导向标识导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分析汇总影响导向标识导向功能的各类因素,按照外形、位置、类型等一级指标,细化各自相关的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可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类,静态指标反映标识的静态属性,如类型因素中包括悬挂式、地面式和墙面式三类。动态指标反映行人在寻路过程中与导向标识的动态交互过程和相关参数,可利用虚拟现实系统进行精确测试和量化分析。动态指标可以通过采样测试的方式,聘请若干被测人员,戴上VR眼镜进入系统,根据指定的目的地,按照导向标识通过虚拟行人漫游的方式寻找目的地,在此过程中记录其与导向标识交互的详细参数,如行人视野范围内的导向标识数量、行人与导向标识交互的次数、时间、行人进入决策点到离开的时间、行人与标识的距离等。这些指标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导向标识导向效果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所有指标可以通过对被试进行问卷的形式进行权重评估,并同时对定性的指标进行权值赋值,定量指标的权值可由采集的参数直接表达,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指标体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3.5提出地铁站导向标识评价及设计方案比选优化方法
设计虚拟行人寻路实验,针对不同的导向标识设计方案,征集被试,进入虚拟现实环境,并通过虚拟漫游从设定的出发点前往指定的目的地,并记录所有量化评价指标的测试数据。对同一套导向标识可安排多人重复测试,计算各项指标数据的分布趋势,同时也可以增加评价结果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对于一套方案的一组测试结果来说,基于所有指标的权值和分值可利用模糊评价法计算整套方案的导向效果综合指标分值,并基于此综合分值对各导向标识设计方案的导向效果进行分级评价和对比。另外,也可以根据某项量化指标的测试数据分布趋势,判断导向标识对应参数的最优值,从而为优化导向标识系统的设计提供建议和依据[10]。
2.4 技术路线
图2-3 技术路线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3周:选题,撰写开题报告;
4-6周:实习、调研、收集资料;
7-8周:整理资料、计算有关数据、进行有关内容的设计;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蔺钦.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导向标识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8.
[2] 余跃武,李晔,包磊,邓皓鹏,夏添. 大型客运枢纽行人标识导向系统设计优化模型及其解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2018.04
[3] 张蜇,贾利民,秦勇. 基于协同引导的地铁站台导向标识系统布局优化.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j].2016,36(5):1206-1211.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