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公共交通分担率,指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选择公共交通(包括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也包含公共自行车)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
回顾历史,当我国处于以自行车为主要出行工具,汽车制造业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时,万人公共汽电车拥有率是城市公共交通水平发展的主要目标。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公众的出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城市交通进入机动化时代,各城市在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目标、衡量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估公共交通发展政策时普遍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指标。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既是衡量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交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些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的主要考核指标,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公交分担率有城市公共交通全方式出行分担率、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三个常用概念,不同的统计口径数据差异较大。
同时,公交分担率也涉及到统计的人口、空间和时间范围,不同范围的公交分担率反映了不同的城市规模及空间结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在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后,得到以下结果: 学者丁成日从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模式方面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单中心城市与多中心城市的交通特征,通过对东京城市案例分析获取tod模式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
同时,结合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在美国与我国的适应性分析,提出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应从城市交通角度考虑,选择城市发展模式,需发展和推动城市就业(次)中心,在大城市积极推行tod 发展模式,并对混合土地利用模式及单模式应有全面客观评价。
学者郭研苓通过对伦敦、东京、香港等大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分析,以上海为实例,进行多中心空间结构对通勤出行的研究,指出建立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可以疏解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和促进职住平衡,以缩短出行时耗和出行距离,在与中心城区联系的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出行者都是利用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城区,其中有51%是乘坐轨道交通,反映了公共交通对于联系市区与郊区的重要性。
4. 研究方案
公交分担率是衡量城市公交发展、交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指标,能够最为直接和全面反映公交发展水平。
由于公交优先对城市健康发展重要促进作用,国内外展开了一些对公交分担率的研究,包括公交分担率构建模型、影响因素、统计方法等,但还没有确定一个完整的公交分担率评价体系,在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形态层面缺少相关研究。
因此,本文在已有相关公交分担率理论基础上,分析城市规模及空间结构形态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并选取国内外典型的公交都市作为案例,比较不同城市规模、同一规模城市不同空间结构公交分担率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时间段内公交分担率的差异性,最终构建基于城市规模与空间结构的公交分担率多样性指标体系。
5. 工作计划
第一周,按指导老师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
第二周,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思文章的主要框架和技术路线,写出文献综述,合理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计划,按时提交开题报告。
第三周至第四周,按报告计划,分析已有文献中公交分担率相关概念理论的阐述,了解公交分担率影响因素与不同统计口径。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