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骨架,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居民出行。实现轨道站点与其他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衔接建设,能促进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机结合,建设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多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快捷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从而提高人们出行的可达性,发挥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益。因此做好衔接设施至关重要。
设置合理的衔接设施数量,位置,组织流线需要预测衔接客流大小,其最主要指标是轨道衔接方式分担率,但这一指标目前仅能依靠经验值大致判断,随意性很强,需要进行完善。
通过总结影响轨道衔接方式选择的外部因素,建立影响因素与衔接方式比例之间的关系模型,可以降低不同城市的影响,提高设施预控的准确性。
目前,南京轨道站点类型已基本完备,其衔接客流特征为这一分析提供了基础,因此,需要开展本论文研究,从而为南京后续及其它城市预控轨道衔接设施规模提供更为精确的确定方法。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关键问题
1. 轨道衔接方式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主要影响因素与衔接方式关系模型建立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轨道交通网衔接方式选择研究重要性
邱世惠提出构建轨道交通良好的换乘体系,建成各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交通系统的重要意义,即合理分工使用各种交通方式,通过馈送客流才能扩大其服务范围,充分发挥系统最佳运输效能,提高网络整体效益。
他总结了初期,远期,远景三个阶段的轨道交通网络设施一体化衔接模式的不同,分别是:
初期的网络衔接模式 | 远期的网络衔接模式 | 远景的网络衔接模式 |
没有形成网络化 | 轨道交通骨架网形成 | 轨道交通网络成熟稳定 |
承担个别客运走廊上的客运需求, | 覆盖城市主要客流走廊 | 占据主体地位 |
轨道脊梁型模式 | 轨道骨架型模式 | 轨道主体型模式 |
2. 轨道交通车站分类
为保证采集数据的客观规律性,应对调查站点进行分类。针对轨道交通站点交通特性的不同,从轨道车站客流特征和分工,轨道网络与常规公交线网接驳的布局结构以及轨道沿线各车站的交通接驳模式及服务范围,轨道站点与城市换乘枢纽的关系这四个条件,邱世惠将杭州各个站点分为综合枢纽站、交通接驳站、片区接驳站以及一般换乘站,并依次分析其所需换乘需求。
Roborten.J, Jonson.RA总结了城市轨道站点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节点导向型与场所导向型2类节点导向型的地铁站点分类方法主要依据车站的交通功能,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分为交通枢纽站、换乘站、首末站和一般站等。
黄杉,关宏志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北京市站点经行了分类,这对南京轨道站点衔接方式选择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3. 多方式换乘客流特征调查
李之红,吴海燕,赵莉选取北京城铁13号线望京西站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普通换乘站点多方式衔接换乘的特点,建立以轨道交通、公交车、出租车3种主要换乘方式,及私家车、自行车、步行3种附加交通方式为选择肢。岳芳,毛保华,陈团生建基于出行目的、衔接距离双重因素最优的广义Logit方式选择模型对本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明确轨道客流情况从而对轨道网络衔接设施数量,位置进行合理规划.有必要分析影响轨道出行者换乘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王雷将影响出行者衔接方式选择的因素分为三大类:出行者特征、出行特性和交通方式特性。
具体分类如下表所示:
出行者特征 | 出行特性 | 交通方式特性 |
1. 年龄 2. 性别 3. 职业 4. 出行者家庭收入(家庭拥有小汽车数量) | 1. 出行目的 2. 出行距离 | 1. 出行时间 2. 出行费用 3. 换乘次数 |
徐英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旅客个体因素、出行目的以及换乘设施三个方面来研究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行为选择影响因素。由于他研究的是综合客运站,与轨道系统功能定位有所不同,所以其换乘设施影响因素对本文研究有指导意义。具体可总结为:
换乘的可达性 | 换乘顺畅性 | 换乘组织管理的有效性 |
1. 平均换乘时间 2. 换乘距离 | 1. 换乘拥挤度 2. 换乘安全性 3. 换乘舒适度 | 1. 换乘信息 2. 附属服务设施供给 |
上述影响因素在本文实际运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经行筛选分类补充,同时应注意影响因素的可测定性,体现在问卷处理上对其经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5. 轨道交通衔接方式选择与影响因素建模
梁潇,李枫利用上海松江大学城站轨道街接方式选择行为的调查数据,对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基于Nested Logit非集计模型,建立两种不同分组选择支的轨道交通街接方式选择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对比模型的优比度、分支相关系数和命中率,择优选择精度较高的模型。最后,对NL模型进行应用。
李娜,任倩利用SPSS软件对交通方式分担率进行建模,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建立公交分担率模型。他们首先需要确定进行交通方式分担率建模的各种交通方式的集合,其次分析影响上述交通方式分担比例的影响因素,例如收入、出行目的等,从中选择合理的影响因素作为建模的解释变量。然后应用SPSS软件输出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并进行统计检验。
王孝宏,董洁霜基于非集计理论的思路,利用灰关联分析方法确定公交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再通过SPSS对分组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影响因素与公交分担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郑昌河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SPSS中的二项logist分析方法,给出了详细筛选标准与详细筛选过程,确定了每种出行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所得结果建模。
但目前就轨道衔接影响因素与衔接方式分担率数学模型的建立没有系统总结,本文将就此点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邱世惠,杭州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交通衔接研究[J],交通与运输,2016.3
【2】黄杉,关宏志,城市轨道站点衔接客流比例标准确定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J],交通标准化,2008
【3】孟永平,与城市轨道站点衔接的交通一体化研究 [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4.12
【4】王雷,轨道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5】徐英俊,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行为影响因素研究,Academics学术,交通建设与管理
【6】李晓霞,梁青槐,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研究,山西建筑,2005,12
【7】周立新,李英,缪和平.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换乘研究[J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
【8】Johnson R A,Wichern D W. 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M].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c Hall,2007.
【9】Robertson J. Liken type scales, statistical methods,and effect siz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2,55(5):6-7.
【10】余丽洁,李岩,陈宽民,基于谱聚类的城市轨道站点分类方法,交通信息与安全
【11】李之红,吴海燕,赵莉,城市轨道交通出行者多方式换乘行为决策研究,轨道交通信息系统,2010.7
【12】岳芳,毛保华,陈团生.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选择,都市快轨交通,2007, 20(4): 36-40.
【13】梁潇,李枫,轨道交通接驳方式选择行为分析以上海松江大学城为例,TRANSPORT RESEARCH,2015,2
【14】李娜,任倩,基于SPSS软件的交通方式分担率建模,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15】王孝宏,董洁霜,基于灰关联法的城乡公交分担率影响因素分析,FOREST ENGINEERING,2014.9
【16】郑常龙,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经贸导刊.探索研究,2012,2
4. 研究方案
通过借鉴相关学者大量文献资料,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首先选择南京典型性地铁站点,结合实际情况对衔接方式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筛选,建立影响因素与衔接方式分担率之间的关系模型。
研究方法:文章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现场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在实地调查中选择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客流数量采集获取相关信息。
文章主要框架(初稿):
5. 工作计划
2022-2022-2学期
第16-20周:确定选题,课题调研分析,研究资料和文献,整理思路,撰写开题报告,完成英文文献翻译。
2022-2022-3学期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