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快速城市化、机动化的推进,历史城区遗产保护与交通发展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突出。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交通发展的关系,促进历史城区有机更新与功能复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开展历史城区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配置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公共交通在历史城区发展进化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多模式公共交通的建设,有利于推进历史城区居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交通建设的决策科学化进程。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多模式的公共交通体系合理的配置可以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提高历史城区综合规划与设计项目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指的是两种或多于两种的公共交通基础下的服务体系。我国历史城区目前面临交通供给能力低,通达性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快捷、准时等需求,造成大量人口和工作岗位外移,地区活力下降,低收入阶层居住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缺少轨道交通的支持、停车泊位紧缺等问题。为了支撑城市总体规划对地区的定位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畅通、迅速、安全、经济环保的高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历史城区的有机更新。
2. 课题关键问题和重难点
截至目前,尚未对课题中涉及到的历史城区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配置展开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具体历史城区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开展配置研究。通过相关资料解读,本课题应主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1)协调历史城区风貌保护与城市交通发展问题
(2)如何进行交通优化组织改善
3.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历史城区概念及目前我国部分历史城区交通发展现状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明确给出了历史城区的概念,即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涵盖一般统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特指历史城区中历史范围清楚、格局和风貌保存较为完善的需要保护控制的地区。
叶茂,过秀成等在历史城区保护与交通协调发展关系探讨中以以南京历史城区与镇江历史城区为例,两者面积相差不大,但由于两市规模上的差异以及城市定位和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南京历史城区内的居民既可以享受到地铁准时便捷的服务,又可以利用快速路完成快速连续的交通出行,而镇江历史城区的居民现阶段还无法享受到上述两种交通服务,即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受到一定限制,由此可见,历史城区所在城市规模的性质和发展阶段对居民的出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
4. 研究方案
1研究目的
如何改善老城区的交通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课题基于历史城区保护原则,分析国内历史城区交通现状,通过改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配置,构建历史城区多模式公共交通,总结适用于当前历史城区发展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通过分析目前历史城区存在的交通问题,针对目前公共交通发展服务体系进行分析设计和配建,构建历史城区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对南京历史城区现状配置适应其发展的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系统。
2研究内容
5. 工作计划
第一周,按指导老师指定的英文原文进行翻译,及时完成翻译工作。第二周,检索与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构思文章的大概思路,写出文献综述,合理安排毕业论文设计计划,按时提交开题报告。第3到第4周,根据整理的资料分析目前国内历史城区公共交通交通现状,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第五周,整理资料,以策略优化为主展开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再分析综合为多模式公共交通的配置做准备。第六周到第八周,收集资料,针对国外多模式公共交通发展现状作出分析研究,取长补短。第九周,分析资料,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改善措施,同时以南京历史城区为例展开问题分析和多模式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配置研究。第十周,总结前面研究,撰写论文,完成论文初稿。第十一周,修改论文,请导师指导,然后进行论文规范性检查,完善论文。第十二周,毕业论文定稿并打印装订成册,毕业论文答辩资格审查,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第十三与十四周,准备答辩,进行论文答辩。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