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研究背景 自从1969年大陆第一条地铁开通以来,我国各大城市相继开启城市轨道交通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取得重大成果。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2020年5月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共有40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达到6736.2公里[1]。2019年全国轨道交通共输送乘客237.1亿人次,比去年增长12.5%,并且,预计2020年增幅将超过15%。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节能环保等特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降低了城市居民日常通勤时间,分担了道路交通的压力,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同时还减少了尾气排放,提高了空气质量。 但是,由于轨道交通站点固定,站点辐射距离有限,部分站点无法有效覆盖至周边所有地区,距离站点较远地区的可达性较低,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乘客乘坐城市轨道交通到达站点后,没有有效的换乘或接驳方式,从轨道交通站点到乘客目的地之间的路程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1.2研究目的 作为“公交优先”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着中长距离的运输任务,其运量大、速度快、经济环保等优点使得各大城市争先恐后发展轨道交通,以期能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慢行交通则主要用于短距离出行,这与城市轨道交通存在着互补性,慢行交通的可达性好、路线灵活,能够有效扩大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出行覆盖范围。为了充分发挥城市轨道交通的优点,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乘客换乘效率,就必须将其与慢行交通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完成整个乘客运输过程。 1.3研究现状 “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国内外都十分显著。各国政府都对轨道交通站点慢行交通接驳方式作出了相应措施。 国外,虽然法国巴黎拥有着十分发达的地铁系统,但依然建设了十分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在商业区、地铁站点附近都可以看到公共自行车站点。并且,法国巴黎的公共自行车数量高达1.6万辆,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使用率也名列世界前茅[2]。日本东京的地铁作为世界上客流量最大的地铁系统之一,年均人流量为46.6亿,承担着衔接这样一个复杂的地铁系统的,是日本完善的行人过街设施以及行人疏散设施。 国内,早在2002年,上海市政府就在《上海市城市交通发展白皮书》中提出要“保护慢行交通,提高低等级道路的可达性”,所谓“慢行交通”,指的是速度低于20km/h、噪声较低、以人为本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的统称,主要包括步行、自行车和电动车等。通过慢行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相衔接,能够弥补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不佳等缺点。并且,上海市于2005年开展慢行交通的专项研究,希望引导居民采用“步行 公交”、“自行车 公交”的出行方式,从而解决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随着城市的不断向外扩展,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覆盖面不高、周边地区可达性较差等弊端愈发突出,国内外一些城市也探索出慢行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的新方式。Maria Vredinv Johansson[3]在2006年通过调查得出,人们在出行方式选择中往往倾向于选择路线灵活、低碳环保、舒适经济的方式。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推出城市出行期望线,并将自行车出行与步行放在首位,用以接驳公共交通。2007年,纽约政府提出效仿“哥本哈根模式”,自行车出行数量在两年内增长了两倍[4]。 国内部分城市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接驳的效率,引入了共享单车,在推广之初,共享单车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也通过部分活动吸引了大量客户。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原本用以接驳城市轨道交通的慢行交通却在某些程度上阻碍了接驳者。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部分共享单车实施无桩化,没有固定停放地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旁原本规划用以行人通行的人行道被共享单车占用,可供行人通行的空间被侵蚀。也有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并未设置统一管理的非机动车停车场,从而导致出行者将自己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阻挡轨道交通站点的出入口,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正常营运。倘若一味追求慢行交通设施的便捷性,而忽略了对慢行设施的管理,势必会导致慢行交通接驳的效率降低,从而影响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慢行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两者属于合作关系,因此两者的衔接必须做到方便、快捷,尽量做到“无缝衔接”,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接驳者的满意度。针对这一方面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慢行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方式的研究。 Vale D.S[5]在对北美和欧洲两地选取的两个城市中进行调研,调查了两大城市地铁换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分析其使用特征以及影响布局的因素。 Cervero R.[6]等人使用因素分析研究建成环境对慢行交通的影响,指出已建成的道路环境对慢行交通的接驳有很大影响,且其影响不及其他因素。 胡鹏[7]针对TOD模式提出一种基于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的慢行通道和交叉口过街方法,保证了慢行交通的连续性以及安全性。 乔相荣[8]等人通过调查城市轨道交通接驳中使用者的感受,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感知模型(Rasch模型),并提出一系列能够提高接驳者满意度的措施。 马山[9]等人运用大数据分析,通过深入挖掘居民出行数据、共享单车骑行数据以及出租车GPS数据,分析出各接驳系统运行情况,为轨道交通站点以及接驳设施的设置提供依据。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节能环保等特点,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所在。而轨道交通作为城市骨干型客运系统,其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统筹协调、一体化设计。慢行交通具有低碳环保、可达性高的天然优势,能与轨道交通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两者的合理有效接驳对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苏州轨道1号线的慢行接驳乘客的出行特征和选择意愿进行调查,以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方式获取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慢行接驳交通的特性及轨道交通乘客选择慢行接驳方式的影响因素,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建立慢行接驳方式选择模型,提出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慢行接驳环境的改善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论文研究共六章,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所示。 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慢行交通发展背景和目的,指明慢行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的补充,慢行交通具有路线灵活、可达性好好等优势,两者的合理有效接驳对解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慢行交通设施的管理布局特征对接驳效率有着很大影响。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文献综述,梳理了现有的针对轨道交通乘客选择慢行接驳方式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详细阐述慢行交通接驳的研究现状以及慢行交通接驳方式选择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现有接驳方式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为慢行接驳概述,阐述慢行接驳主要可分为三类,及步行接驳、自行车接驳以及电动车接驳,提出慢行接驳设施相应的技术指标,指出现有慢行接驳设施的不足,并且对国外的案例进行借鉴。 第三章为乘客慢行接驳意愿以及接驳方式的影响因素分析,从主、客观方面出发,即从乘客出行特征以及慢行接驳环境两方面入手,分析可能起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时间以及慢行接驳设施距离、慢行交通通行空间等等。查阅相关文献,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合理量化。 第四章为问卷调查,以苏州轨道交通为例,基于述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采用RP调查(Revealed Preference Survey)和SP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方法,对苏州轨道1号线的慢行接驳乘客的出行特征和选择意愿进行调查,对影响乘客选择慢行接驳方式的因素进行分类总结。 第五章为模型建立,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运用数据分析软件,通过回归模型筛选出对慢行接驳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建立慢行接驳方式选择模型。 第六章为慢行接驳环境优化改善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慢行接驳方式选择模型,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慢行接驳环境的改善建议。 图3.1为技术流程图。
图3.1技术流程图
|
4.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M]. 2020. [2]申婵,刘明林.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综述及其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 2015. (04): 12-15. [3]Vredin Johansson Maria, Heldt Tobias,Johansson Per. The effects of attitude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n mode choic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2006. 40(6): 507-525. [4]Michael D Meyer Eric J. Miller.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ADECISION-ORIENTED APPROACH.:2008. [5]Vale David S.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 and pedestrian accessibility: Combining node-place model with pedestrian shed ratio to evaluate and classify station areas in Lisbon.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5. 45: 70-80. [6]Cervero Robert,Duncan Michael. Walking, Bicycling, and Urban Landscapes: Evidence From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3. 93(9): 1478-1483. [7]胡鹏.基于接驳的慢行交通一体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8. [8]乔相荣,姜珊,巩舜妹,等.考虑出行者感知的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服务评价[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0. 23(08): 40-43. [9]马山,郭本峰,李科.基于数据驱动的轨道车站接驳环境评估方法研究[C]. 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成都:2019. 1-16.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03.01-2022.03.05第1周完成翻译工作,熟悉研究课题,梳理研究思路。 2)2022.03.08-2022.03.19第2-3周完成文献综述的整理,撰写开题报告。 3)2022.03.22-2022.03.26第4周慢行接驳特征分析。 4)2022.03.29-2022.04.02第5周选择慢行接驳方式的影响因素。 5)2022.04.05-2022.04.16第6-7周设计调查表格及问卷,完成交通调查。 6)2022.04.19-2022.04.30第8-9周整理调查数据,分析慢行接驳特征。 7)2022.05.03-2022.05.14第10-11周建立慢行接驳方式选择模型。 8)2022.05.17-2022.05.21第12周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慢行接驳环境改善建议研究 9)2022.05.24-2022.05.28第13周整理研究成果,完成毕业论文,提交成果。 10)2022.05.31-2022.06.04第14周交由评阅老师评阅,准备答辩。 11)2022.06.07-2022.06.11第15周毕业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