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经济发展为人们生活带来改善的同时,也对交通出行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大城市普遍存在交通拥堵现象外,中、小城市也开始逐渐出现拥堵的苗头。过去各城市道路建设“重干轻支”的模式已远无法满足人们出行需求,城市交通微循环充分利用支路网,形成众多车辆分流路径,成为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的方式之一。
本设计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古城交通微循环组织。旨在利用微循环理论将城市支路网协调利用起来,共同打造一个密集、高效、舒适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节约出行时间费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出行质量。古城是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最主要的交通发生与吸引区域。城镇化与机动化飞速发展的同时,古城和其他片区间的人口流动也不断增长,且古城中数量最多的支路与街巷在交通组织管理中并没有得到重视,致使交通需求与日俱增却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严重的干道交通拥堵现象。苏州古城历史风貌保护完整,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典范,但其也面临干道交通拥堵严重,末端出行不便的问题。对于苏州古城而言,受风貌、文化保护以及街巷宽度等的限制,通过调整用地布局和通过新、扩建道路增加交通空间的余地已经很小,对现有密布的街巷的交通环境进行“针灸式”的策略探究势在必行。在此古城存量挖潜背景下,具有“精细化治理”特征的交通微循环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现有路网通行潜力的挖掘自然少不了管理和组织,良好的交通组织和管理能够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如交叉口信号控制管理、禁左管理、右进右出组织、交通微循环组织等,因此,如何进行交通微循环组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设计针对苏州古城区观前商圈,探讨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在重新设计过程中的关键理论问题与组织优化方法,利用干道与干道间未被充分利用的道路资源来分流干道网络上的交通,既疏解了交通拥堵压力,又节约了土地与资金,为最有效地利用交通微循环道路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首先通过调查研究苏州古城区观前商圈周边交通运行状况,运用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交通设计、交通规划、交通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理论,详细分析;并根据各种交通工程技术措施、交通政策和法规等方面,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对该处提出微循环交通组织改善方案,为交通管理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 研究对象:苏州古城区观前商圈微循环交通组织设计
(2) 现状布局及流量调查:通过各种电子地图和各大信息门户,对苏州苏州古城区观前商圈周边交通现状及流量等方面进行调查,有必要的需要进行现场调查。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 GB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2] CJJ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CJI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 参考文献
[1]任福田,交通工程学[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2]马超群、王建军,交通调查与分析[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6.
[3]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五版)[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3.1~3.7 | 收集并阅读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英文翻译。 |
3.8~3.14 | 收集并阅读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英文翻译。 |
3.15~3.21 | 调查;阅读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英文翻译。 |
3.22~3.28 | 调查;阅读资料;确定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英文翻译。 |
3.29~4.4 | 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阅读资料。 |
4.5~4.11 | 调查数据的分析。 |
4.12~4.18 | 调查数据的分析。撰写论文/设计。 |
4.19~4.25 | 调查数据的分析。撰写论文/设计。 |
4.26~5.2 | 该区域周边交通精细化改善方案(及仿真)。撰写论文/设计。 |
5.3~5.9 | 该区域周边交通精细化改善方案(及仿真)。撰写论文/设计。 |
5.10~5.16 | 研究成果报告的整理。 |
5.17~5.23 | 整理成果(调查数据、研究成果报告,英文翻译、图纸)。指导老师对成果进行审核批阅。 |
5.24~5.30 | 根据指导老师的批阅意见,论文/设计进行修改。 |
5.31~6.6 | 装订成册,将毕业论文/设计成果交评阅老师进行评阅。 |
6.7~6.13 |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