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其酪氨酸激酶(CGFR-T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街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GFR)及其他多个作用靶点的抑制活性,从而发挥抗癌、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引起了医药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 近年来,对以喹唑啉酮类化合物为基础的街生物研究是国内外的热点。特别是对喹唑啉酮类衍生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进而开发成新药成为当今研发的重点。有些已经进入了临床使用阶段,如具有4(3H)-哇唑啉酮结构片段的经典抗叶酸剂雷曾曲塞(raltitrexed)已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
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是喹唑啉酮衍生物中的一类。 2,3-二氢喹唑啉-4(1H)-酮是一类重要的含氮稠杂环化合物,具有抗癌、抗肿瘤、治疗高血压、抗炎、抗菌、利尿、抗病毒、抗痉、抑制疟原虫增殖、驱虫、镇痛等作用以及抑制组织蛋白酶BH、胆碱酯酶、凝血因子Xa、肌苷5’-一磷酸脱氢酶、蛋白激酶C-θ、瞬时受体电位通道M2等广泛的药理及生物活性;此外,该类化合物也很容易被氧化成其喹唑啉-4(3H)-酮类似物,后者通常作为重要模块用于构建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因此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由于2,3-二氢喹唑啉-4(1H)-酮衍生物分布在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中。具有多种生物及药理活性。因此探索其合成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绿色化学的概念不断深入有机化学当中。我们将充分比较不同催化剂不同条件下的合成反应。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合成喹唑啉酮方法文献总结比较,找出各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在参考众多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多种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的合成方法。
目前国内外合成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主要的反应有邻氨基苯甲酰胺与醛酮的直接环合的反应、邻氨基苯甲酰胺与仲胺的反应、以靛红酸酐为底物的反应、靛红酸酐与胺和醛/酮的分步反应、靛红酸酐与席夫卷的反应、以邻氨基苯甲腈为底物的反应
在不同的反应环境下,其产率、经济效益也有不同,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可在高温水中不加催化剂合成、可在无溶剂条件下固相合成、可在胃蛋白酶催化合成、可在微波促进下水相中合成。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已有的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合成方法进行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文献进行调研总结。
先找出近几年有关合成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的相关性文献,然后对近几年内催化合成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文献报道进行全面概述,总结出催化合成2,3-二氢化喹唑啉-4(1H)-酮催化剂的类型及其各自优缺点。比较这些合成方法、列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相关建议。4. 参考文献
[1]张梅梅,刘蕴,王香善碘催化下离子液体中2-苯基-2-苯甲酰基喹唑啉衍生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2014,34,1682-1686.
[2] yongke hu,shaozhong li, huaju li,etal. copper-catalyzedtandem oxidative synthesis ofquinazolinones from 2-aminobenzonitriles andbenzylalcohols[j].org. chem. front., 2019, 6, 2744–2748.
[3]sandeep r. vemula, dinesh kumar, gregory r.cookbismuth-catalyzed synthesis of 2-substituted quinazolinones[j]. tetrahedronletters 2018,59 : 3801–3805.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2年2月24日-3月15日(第1-3周):接受毕业论文任务书,制定论文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2. 2022年3月16日-4月26日(第4-9周):正式围绕论文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写成论文提纲,接受中期检查。
3. 2022年4月29日-5月24日(第10 - 13周)完成毕业论文草稿。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