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1利奈唑胺的研究背景
抗菌药物在保障人类健康水平和提升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在医药领域,被誉为是人类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1]。然而时至今日,抗生素的疗效似乎正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因为致病菌形成了耐药性,使许多曾经认为灭绝或控制了的传染病死灰复燃;同时,新的传染性疾病不断出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天约有5万人死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重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现已有95%以上的金葡菌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的青霉素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耐苯甲异噁唑青霉素和糖肽类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prsp)等革兰阳性菌(g )耐药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已经成为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主要原[2~4]。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和肠球菌已成为美国和加拿大医院内感染最多的细菌。尤为严重的是屎肠球菌的感染,因为其对目前临床使用的所有抗菌药物几乎都有耐药性[5]。因此研究开发新产品成为当务之急。世界上许多制药公司均在积极研究开发新的高效抗感染药物,噁唑烷酮的诞生为临床医治耐药菌感染性疾病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利奈唑胺(linezolid,pnu2100766)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在美国首次上市。由于该药作用机制独特,与其他药物无交叉耐药性,在临床对耐药g 菌感染的治疗已显示出优势。利奈唑胺在美国被批准用于治疗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感染、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非复杂性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复杂性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包括未并发骨髓炎的糖尿病足部感染)[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通过实验摸索初步建立利奈唑胺片的溶出度及含量分析方法,为后面的处方设计和筛选提供评价手段,待处方确定后再进一步完善分析方法,并进行完整的方法学验证。利奈唑胺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为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其中UV法操作简单快捷,适合进行利奈唑胺溶出度测定;而HPLC法兼具分离和分析的功能,测定结果精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比较适合用于利奈唑胺的含量测定。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