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槐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检测与鉴定开题报告

 2022-01-29 18:45:1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研究意义:

植原体(phytoplasma)是1967年日本人土居养二等利用超薄制样技术对桑树萎缩病、矮牵牛感染翠菊黄化病、马铃薯和泡桐丛枝病等4种典型的黄化型病害的病株新梢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在当时称之为类菌原体(mlo)。在随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人们围绕这种病原微生物开展了大量研究。植物的植原体病害,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危害粮食、花卉、棉花、油料、药材、蔬菜、果树、橡胶等许多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林木和特种珍贵植物,对经济、生产、生活均造成重大不利影响。国槐原产于我国北部,常见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栽植,由于国槐冠大荫浓,是城市良好的遮阴树和行道树。我们在南京中山植物园发现了一种槐树不正常症状,叶片变小,丛枝的现象。因为这种现象大都是植体感染造成的,疑是国槐有可能感染植原体。

现状分析:

植原体是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无细胞壁的存在于韧皮部筛管细胞的多形性原核生物,引起植物病害,导致叶片黄化或发育畸形,导致丛枝和黄化症状。病原由从韧皮部取食汁液的昆虫或攀援植物传播。植原体没有细胞壁,不能体外培养,对青霉素不敏感,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植原体形态受植物体内水分的吸收、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内的渗透压等理化条件的影响较大,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植原体表现形态多样,一般有球形、长杆形、椭圆形、带状形及不规则形。由于植原体不能够体外培养,阻碍了对此类病害传播介体的研究,导致缺乏植原体病害流行学方面的信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目的:对新发现的植原体进行了检测与鉴定,希望从植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入手,了解植原体传播致病的机理。

内容:1.从南京各地观察采集疑患病植物的病变组织提取dna

2.采用pcr技术对植物病变组织植原体16srdna,rp,tuf基因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1.采用ctab法提取植株病变组织的总dna;

2.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从植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入手,了解植原体传播致病的机理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4年9月:准备实验材料;

2014年9-10月:采集各种疑患病植株样本

2014年10-11月:对采集来的样本提取病变组织的总dna并进行16srdnapcr检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