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分子标记(SSR、ISSR、真菌通用引物ITS、Rep等)研究不同黑粉菌单倍体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推测的菌株交配型信息,对分离物进行双列杂交配对研究其对宿主-玉米的致病力差异,从而为进一步筛选强致病力的玉米黑粉菌株提供信息。对现有玉米黑粉菌基因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出与玉米致病性相关的可能的基因和蛋白质,为后续进行玉米黑粉菌研究提供基础,对玉米栽培和遗传品种的改良也有一定实际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外学者应用遗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发现,玉米瘤黑粉菌
具有a、b两个位点,分别控制着单倍体细胞间的融合过程,以及双核菌丝的致病性和有性生殖的完成过程,从而进行生活周期的转换。a位点有两个等位基因a1和a2,控制单倍体细胞间的融合;b位点有33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双核菌丝的致病性和有性生殖。两个单倍体细胞只有a位点上不相同时,才能形成双核菌丝,而双核菌丝细胞只有在b位点上不相同时才有致病性和有性生殖的能力。
玉米瘤黑粉病菌有生理小种的分化,存在多个生理小种,除玉米外还能侵染两种大刍草,目前国内的研究报道较少,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一套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各生理小种间是否存在遗传物质的差异,还未见报。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本实验利用病菌孢子注射法鉴定不同品系的抗病性。在玉米穗期,利用7-810的个孢子/ml菌液注射接种,统计病株率,从280个不同的品系中,筛选得到32个未发病材料,10个感病材料。将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从而总结出不同品种玉米对玉米瘤黑粉病的适应性差异。
研究计划:
4. 研究创新点
在我国,玉米瘤黑粉病的抗原鉴定工作尚未全面系统全面开展,缺乏对骨干自交系及品系抗病性的系统鉴定,关于玉米瘤黑粉病的遗传研究和报道较少,所以该实验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