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伐对杉木遗传参数估计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1-08-08 22:40: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杉木种源丰富,分布在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重庆、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营造的杉木林都将进入采伐期,因此研究杉木变异规律显得十分重要。而不同地区培育措施、立地条件、生长状况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影响杉木材性变异的主要因子。通过对间伐前后杉木遗传参数的比较,并结合杉木遗传参数变化趋势,可综合分析间伐对杉木遗传参数估计的影响。为杉木优良家系和单株的选择提供有力的依据。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研究动态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用材树木,是南方各地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房桂干,1995),在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广泛栽培,尤其是南平市和三明市等重点林区。其中杉木遗传育种是杉木研究中最活跃,研究成果和指导文献最多的领域。近年来杉木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方面表现出重要作用。福建林学院俞新妥教授在1957年最早开始杉木种源试验,开创了我国杉木遗传育种的先河。由南京林业大学主持的全国杉木子代测定课题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杉木子代测定,杂交试验,种子园建设,多世代改良等。在种源试验,第一代遗传改良,第二代遗传改良基础上,福建省已经率先建立了杉木第三代育种群体和生产群体,并应用于杉木第三代种子园建设工作。在陈岳武随后是施季森主持下制订了杉木多代遗传改良程序。洪菊生主持的全国13个省(区)参加的杉木种源试验,经过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阶段的研究,为杉木造林区确定了速生高产的种源。近几十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杉木的遗传育种进行了大量研究,如:福建杉木遗传改良现状与对策(施季森,1994),杉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对策(郑仁华,2005),杉木遗传多态性与多基因位点遗传结构(施季森等,1993),杉木多层次改良研究(周天相等,1996),杉木种子园营性疏伐促进开花结实效果(施季森等,1994),林木遗传学基础(朱之悌,1990),杉木第二代种子园亲本性状遗传变异研究(杨跃霖,2007)。在杉木种子园中无性系结实的遗传变异,稳定性评价等也进行了研究,如:杉木无性系结实强度的遗传变异(王金富,2000),杉木无性系结实稳定性的评价(金进财等,2000)。

近年来,随着杉木多世代育种的深入,杉木种子园营建,管理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施季森等(1994)首次研究了14年左右杉木种子园经高强度营林性疏伐(伐去40%-50%)后连续两年测定疏伐区和对照区(未疏伐)微生态因子和母树的生物学反应。结果表明,对进入盛果期的种子园进行疏伐(40%-50%),照度可增加2-17倍,风速可提高86%-93%,有利于花粉飞散。疏伐后次年春和第三年春调查发现疏伐区雌球花数增加了3倍,雄球花数增加了2.14倍。树冠新枝(梢)数增加了8倍。2004年,黄寿先等对与杉木半同胞家系生长和材性遗传变异研究方面,表明树高,胸径,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宽度在家系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宽比在家系间差异不显著。结果说明,在杉木躲性状的综合选择中,在保持木材品质性状基本不下降的条件下,仍可以使生长量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测定林地点概况

第一次全国优良家系区域试验林位于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南山工区,面积58.546亩。前茬为杉木。土壤为山地红壤,微酸性,土层深厚,约1.8m,土壤肥沃,为ⅠⅡ级立地级,坡向朝东,坡度1520。年降雨量1880mm,无霜期230d,平均气温约为25℃。海拔220m。

交配设计方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材料创新

我们所选用的是杉木全国112个优良半同胞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所以我们选的这批材料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是一批有创新性的材料。

方法创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