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和野生大豆幼苗的耐淹能力比较开题报告

 2022-01-21 20:09:05

全文总字数:485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1本课题的意义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可用于榨油、酿造酱油、制作各类豆制品等,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遭受涝害后,大豆由于根系缺氧、叶片萎蔫变黄、光合作用受阻,最终减产。因此,研究大豆在淹水胁迫下的生理适应性及变化、探明其耐淹机理,对于提高大豆耐淹性、有效保证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2.1研究目标

1、揭示野生大豆p18b在幼苗期比栽培大豆kf1高耐淹的形态生理机制。

2、通过转基因拟南芥技术解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基因gsgstu42参与淹水胁迫抗性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3.1研究方法

1、两大豆材料的耐淹能力比较:在盆栽条件下采用全淹处理的方式人工模拟淹水胁迫进行耐淹性的比较研究。

2、gsgstu42的耐淹作用:利用农杆菌侵染花序的方式进行gsgstu42基因的转化,转gsgstu42基因的种子需要在含有常酶素的1/2ms平板上经过t1、t2、t3代筛选与鉴定得到纯合子材料。然后对转gsgstu42的拟南芥材料进行淹水处理进行耐淹作用的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4特色或创新之处

本课题所选取的研究角度较为新颖,目前对于大豆耐淹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备,相关报道较少。而本课题从分子机制的角度出发,从野生大豆P18B中克隆出调控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基因GsGSTU42,通过拟南芥过表达方法研究该基参与淹水胁迫抗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而GsGSTU42也是一种未见相关研究的基因,作为实验研究对象来说较为新颖。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5.1研究计划

2019年1月~2019年3月,kf1、p18b耐淹性鉴定;

2019年3月~2019年5月,转gsgstu42基因拟南芥耐淹性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