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在自然水体中,磷通常被认为是限制养殖池塘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为了在养殖池塘水体中营造优良的藻相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通常需要施加适当的磷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生长。然而,大量的含磷饵料和肥料投入池塘后仅有一小部分被浮游微藻利用,大多磷素转化为难溶性磷并以沉积物的形式存在于底泥中,因此,水中活性磷酸盐含量普遍较低。而且,大部分沉积磷难以被浮游植物和其他生物所利用,只有极小部分可参与到池塘生态系统的磷循环中去,从而导致磷元素的总体利用效率不高。这不仅增加了施放磷肥所需的生产成本,还污染了池底环境,增加了内源污染。因此,将沉积物中的难溶性磷释放出来,转化为可被浮游植物直接利用的活性磷,不仅可促进养殖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生长,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成本,减轻污染,减少养殖池塘自身的环境负荷,进而提升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微生物是控制和影响底质释磷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微生物具有很强的解磷作用,能将沉积物中的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把难溶性磷转化成可溶性磷。这种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形态的微生物被称为解 磷微生物或溶磷微生物(phosphate- solubilizingmicroorganisms,psms)。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在养殖池塘底泥中有可分解难溶性磷化合物的微生物存在。从池塘底质中分离高效的解磷细菌,并将其应用于池塘养殖系统,利用高效解磷菌将沉积在池塘底质中的难溶性的磷转化为可溶性的磷,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池塘环境中活性磷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从而促进磷元素在养殖系统中的循环。
解磷菌能够适应水生环境,但池塘中存在的解磷菌不足以满足难溶性磷分解的需要,这为外源添加解磷菌提供了可能。然而,目前对池塘底泥解磷菌的研究较少,高效解磷菌的解磷特性、影响解磷效果的因素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这给高效解磷菌应用于水产养殖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本研究从池塘底泥中分离、筛选高效解磷细菌,通过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然后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分别以磷酸钙、矿磷粉、卵磷脂为单一磷源研究解磷菌株对不同形态难溶磷的解磷能力,旨在为将高效解磷菌株应用于池塘底质难溶性磷的活化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
1) 从池塘底质中分离和筛选对多种难溶性磷均有解磷效果的细菌,选取溶磷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后期实验。2) 结合菌落形态观察,通过16srdna序列分析对溶磷菌株进行鉴定。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周:查阅相关文献,准备开题资料;
第2周:完成开题报告,准备实验用品及耗材;
第3-4周:完成与选题有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撰写论文等;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 胡百文. (2014). 解磷菌的筛选及生态特性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 牛希成.(2011).解磷微生物的分离及其对不同难溶磷源活化效率的差异[d].华中农业大学.
[3] 伊望. (2011). 高效解磷细菌的筛选及解磷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