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
当今社会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资源需求增加,环境受到破坏,出现了许多的环境问题,物种灭绝、资源短缺、大气污染、森林破坏、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等,使得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居住区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定居地,改善居住区环境,实现居住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居住区产生的环境问题,使得资源利用最优化。现国内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方面是照搬国外的西方模式,形成了现代居住区的错误模式:高密度、宽马路、过分追求标志性建设、外来物种等,没有考虑到与当地的适用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没有真正将人类和自然环境达到融为一体。
本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分析居住区绿化特征与生态功能,探讨以生态环境、社会价值、视觉美学为居住区景观的基础,当代居住区绿化景观该如何进行可持续生态设计来达到自然和人类和谐统一。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入手,先分析绿化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然后进行实地调查,统计研究区绿化植物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等数据用于分析研究区绿化系统的功能和特点,再对比相应的特点,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解决研究区绿化系统问题的方法。改善当前住宅小区绿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寻求住宅小区绿化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挥小区绿化系统的生态功能,延长其使用年限。引导开发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建设住宅小区绿化系统,从而全面提高苏州市人居坏境质量。研究结果也可作为消费者购房的参考。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与步骤
1、资料分析法
本人阅读大量的与住宅小区绿化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相关理论,归纳总结出目前住宅小区绿化系统的特点与生态功能,根据可持续生态理论内容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住宅小区绿化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参考文献
[1]宋利成. 住宅小区绿化规划设计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 [2]杨楚甜. 居住区可持续景观生态设计技术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3]周宇. 居住小区绿地植物配置的初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4]张硕. 成都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绿化系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5]张静.住宅小区绿化建设之树种功能和选择[J].农业与技术,2008(02):76-77. [6]吴小青,丁岚.花卉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J].园艺与种苗,2012(08):33-36. [7]吴瑾,孙斌,刘爱容,等.演替视角下深圳近自然社区绿道植物配置实践分析.生态环境学报,2015,(9):1461-1465 [8]刘成一,余敏,陶毅.植物配置对城市居住小区空气质量的影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6):168-171 [9]游宁龙,李文越.老年友好视角下旧城区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评价与优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6):102-110 [10]杜妮. 传统元素居住区中植物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8. [11]陈建洪. 丽水市住宅区绿地的植物组成、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8. [12]许天啸. 苏州市生态社区综合评价与优化建设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8. [13]钱海峰. 苏州市生态住宅现状及其评价[D].苏州科技学院,2010. [14]陈群. 吴江市住宅区植物景观设计浅议[D].南京农业大学,2007. [15]肖洪臣. 长春市住宅小区的植物生态配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6]钱旭彤.城市住宅绿化的生态作用和配置模式[J].浙江建筑,2006(07):13-15. [17]徐高福,洪利兴,柏明娥,郑金丽,胡煜文.杭州城市住宅区绿化植物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8(02):5-10. [18]陈洁群,曹卉.基于生态优先的住宅区植物配置模式探索——以杭州地区住宅绿地为例[J].装饰,2014(01):133-134. [19]陈博,于海群.居住小区植物配置方式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8,34(02):38-46. [20]罗娟,李卫东,张力,王佳星,余国源,廖飞勇.融科·东南海居住区植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对空气清洁度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05):105-110. [21]张朝阳,周凤霞,许桂芳,刘辉.长沙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优化构建[J].林业调查规划,2009,34(03):44-47. [22]朱伟勇,刘婕,李建胜.温州市公园和居住区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及配置[J].山西建筑,2011,37(19):193-194. [23]梁晖.福州市住宅区植物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J].福建林业,2014(04):32-34. [24]肖玉妮.居住区园林绿化施工技术与养护[J].现代园艺,2016(12):208-209. [25]麻玉珠.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对环境提升的解析[J].大观,2020(06):53-54. [26]周坚华.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的研究(5)──绿化三维量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园林,1998(05):61-63. [27]蔺银鼎,韩学孟,武小刚,郝兴宇,王娟,梁锋,梁娟,王志红.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对绿地生态场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10):3339-3346. [28]秦俊,王丽勉,胡永红,张明丽,由文辉.上海居住区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01):92-95. [29]胡喜生,洪伟,吴承祯,周沿海.城市绿化与热岛效应的关系研究进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01):84-88. [30]苏泳娴,黄光庆,陈修治,陈水森,李智山.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23):302-315. [31]秦仲,巴成宝,李湛东.北京市不同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生态科学,2012,31(05):567-571. [32]薛雪,张金池,孙永涛,庄家尧,王鹰翔.上海常绿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03):81-86. [33]聂危萧,李晓晖,梁颢严.广州市典型居住区绿化的降温效应研究[J].广东园林,2016,38(02):73-77. [34]吴志萍,王成,侯晓静,杨伟伟.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04):494-498. [35]肖玉,王硕,李娜,谢高地,鲁春霞,张彪,张昌顺.北京城市绿地对大气PM_(2.5)的削减作用[J].资源科学,2015,37(06):1149-1155. |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月18日-2月28日:翻译英文文献。
(2)2022年3月8日-3月28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3)2022年3月29日-4月4日: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